脑动脉瘤术后并发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神经介入机器人时代,未来已来
TUhjnbcbe - 2022/2/27 13:07:00

OCINWEBINARS第十一期线上会如期召开,外面气温很低,线上会气氛很热。因为今天的题目是:神经介入机器人:现状与未来。OCINWEBINARS旨是解析神经介入领域的最前沿动态,聚焦最热点话题。

医院左乔教授主持,澳大利亚HalRice教授、加拿大VitorMendesPereira教授、医院刘建民教授、医院李佑祥教授、医院李天晓教授、医院李强教授作为报告者与讨论者参加,线上有约人参会,气氛活跃。

一、专题报告

(一)澳大利亚Prof.HalRice报告

澳大医院HalRice教授主要汇报了自年3月以来应用最新血管介入机器人途灵CorindusCorpathGRX共完成29例神经外科介入手术,其中27例颅内动脉瘤手术,2例机械取栓,之后对机器人手术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小结。

a

优势

1、微导管与微导丝的精确控制,以及支架的准确释放。旋转微导管操作可以非常精细与准确,尤其对于难于操选的位置;导管导丝同步操作;导丝的控制更佳,可以独立地更稳定;

2、对于青年医生的学习曲线会更短,一些复合操作可以通过机器人来完成;

3、减少射线暴露,减少操作者疲劳。

局限

1、缺少力反馈,用视觉反馈来完成;

2、导引导管需要人工来引导到位;

3、本设备最初设计是针对心脏介入,因此有一些局限:不能处理0.导丝;不能同步处理导引导管;不能兼容更多的神经介入材料(主要是长度的限制),使用的微导管与微导丝均较长。

未来

1、随着5G网络的发展,低延时,机器人可以完成远程机械取栓手术;

2、整合可调控微导丝;

3、力反馈或微导管张力测量装置的引入;

4、人工智能的加持。

(二)加拿大Prof.VitorMendesPereira教授报告

医院VitorMendesPereira教授报告,他们通过CorindusCorpathGRX完成机器人辅助神经介入手术25例,包括:颅内动脉支架辅助栓塞术23例,颅内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2例。

同时Vitor重点强调了机器人的特殊操作性能:90度的旋转按纽;毫米级的操作;微导管导丝的自动固定;涡轮速度;限速操作;后撤旋转等。这些功能可以保证机器人操作的精准性与安全性。同时手术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有:CorPath工作模式是半自动的,床旁团队是必需的,导引导管的到位以及手术器材的更替必需人工完成;手术中需通过Y阈预置另外一个通路能够快速输送材料;同时要具备快速转换人工操作的能力,相关人员要做好准备。目前他们正要开展多中心单臂临床试验(CorPAthGRXNeuroStudy),证明机器人辅助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二、讨论及问答环节

李佑祥教授、李天晓教授分别介绍了自己的工作,以及中国介入机器人开展情况。之后组织讨论,李佑祥教授、李天晓教授、李强教授、左乔教授进行了提问,HalRice教授和VitorMendesPereira教授进行回答。

Q1机器人给医生与患者分别带来什么收益?

A:对于患者而言微导管到位与支架释放位置更加精准,包括密网支架的锚定,导管导丝的同步控制,毫米级的操作,手术质量与安全性同步提高;同时对医生而言,避免了射线辐射损伤,同时在一个独立的操作台前,可以更加沉浸地投入手术,掌控全局,可以更好地完成手术。远程手术,医疗资源缺少的边远地区的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救治,医生可以通过它发挥更大的价值。

Q2通过CorPath完成介入手术,其手术完成时间如何?手术效率是否提高?

A:手术时间对于成熟团队而言可以缩短,但早期手术时间是延长的,同时要有床旁团队的配合。

Q3目前除了CorPath在美国应用外,还有其它的类似产品正在临床应用?

A:目前在北美市场上,除了CorPath外,还有R-ONE,Hansen正在做临床试验。还有专门用于脑血管造影诊断的机器人。

Q4机器人缺少力反馈,这是否构成目前临床使用中最大的障碍?

A:不是的。从目前我们的使用情况来看,力反馈并没有构建成重大的障碍。因为当前人工操作与机器人操作均需要借助视觉反馈,也就是通过

1
查看完整版本: 神经介入机器人时代,未来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