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脑血管介入治疗多年,医院副院长万曙已经成为了一名在血管里“绣花”的“铅衣侠”。
于他而言,穿着重达20多斤的铅制防辐射服来做脑血管介入治疗就是相当于在人体血管里“绣花”,介入治疗的导管、导丝和弹簧圈等精细材料就是绣花针。
“一个都不能少”,万曙说,“作为专业的脑血管介入科医生,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能轻易放过任何一根有问题的血管,也不能轻易牺牲任何一根可以保留的血管,要精准至上,问心无愧。”
误打误撞进入神经外科
成为“开颅手术达人”
年,万曙出生在浙江乐清。万曙小时候体弱多病,医院里跑。幼年的他见惯医生救死扶伤的神圣模样,加之家中的伯父从医,于他而言都是很好的榜样。
“当一名医者”这个念头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
年,万曙如愿以偿进入了浙江大学医学院(原“浙江医科大学”)就读五年制的临床医学专业,正式跨入了医学道路。
年,万曙结束五年的医学学习,本科学习期间,万曙曾对消化内科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心立志成为一名消化内科医生,与此同时,他接到临时通知“作为当年的省级优秀毕业生,被浙江医科大学抽调去学校里当医学系97年级辅导员一年”,这对万曙来说是出乎意料的事情。
“我刚开始接到要去当辅导员的通知时,我真的是有些抵触的,感觉和我梦寐以求的医学事业背道而驰”,万曙回忆说。
万曙最终还是下了决心去学校里就任辅导员,但没想到这么一次阴差阳错的“职前演练”却给万曙的医学生涯有了意外的收获。
“其实那会我就是一个青涩的毕业生,但当辅导员的经历却让我迅速成长起来,包括为人处世的方式、医学人文思想的日渐成熟”,万曙说,“而且我带的那一届大学生后来都学有所成,他们很多人现在是医院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大抵如此。”
年,在经历了短暂的一年“辅导员生涯”后,万曙终于正式开始了他的神经外科职业生涯,并逐渐选择了脑卒中作为他主攻的专科方向。
脑卒中是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卒中俗称“中风”,源于英文中的“stroke”,其本意是“当头一棒、当头一击”,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
人们常说的谈“风”色变,指的就是“中风”。作为我国城乡居民的第一大死因,也是第一大致残原因,脑卒中堪称身体健康的“头号杀手”。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卒中(脑出血)。
其中,脑梗死的发病率高于脑出血,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
脑出血分为脑实质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前者根据患者病情、出血量多少等情况,医生对患者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后者是一种最凶险的脑血管疾病,首次出血的死亡率高达30%以上,而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脑动脉瘤破裂出血。
“从事医学的同行都清楚神经外科医生做手术面对的是‘千钧一发,抢占先机’的紧迫性。那时候脑卒中患者的外科治疗基本都以开颅手术为主,我仍记得我第一次当助手,在一旁观摩我师兄做开颅手术的场景。当我看到血一直往外冒的时候,我真的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万曙说。
国际神经外科界公认的脑血管病顶级权威、芬兰著名神经外科专家JuhaHernesniemi教授曾总结说,神经外科手术要“简单、快速和保留正常解剖结构。”
万曙深谙此道。
差不多从事神经外科两年后,万曙第一次独立做开颅手术。换做是资深医生,原来一台开颅手术或许只要三小时,但万曙不敢怠慢,他仔细小心地去勘察患者的血管位置,这台手术最终花了五小时。
患者术后恢复甚佳给予万曙极大的信心,此后他成为了一名“开颅手术达人”。
甘当一名“铅衣侠”
在人体血管里“绣花”
对开颅手术已经烂熟于心的万曙总想着“突破什么”,机遇很快随之而来。
20世纪80年代,一种新兴的医学——介入放射学传入我国,并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融合医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兴学科。
介入放射学涉及人体消化、呼吸、骨科、泌尿、神经、心血管等多个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介入治疗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即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态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
介入治疗的切口仅有米粒大小,不用切开人体组织,就可治疗许多过去无法治疗、必须手术治疗或内科治疗疗效欠佳的疾病,如肿瘤、血管瘤、各种出血等。
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的特点,是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
与介入放射学一同应运而生的是——介入科医生。
但在当时,介入治疗是一个相当陌生的概念,介入科当时只是放射科下面的二级学科,所以并未有多少医者懂这门技术。
加之做介入治疗时,血管造影机放射出的X光射线充斥在手术室的角角落落,所以介入科医生必须穿上沉重的铅衣、铅围脖和专人定制的“铅眼镜”,身上20多斤重的铅衣犹如一块石头压在身上。
简而言之,想要成为一名介入科医生,他们不仅要耐受铅衣的重量,还要顶住射线的辐射。
而且介入手术对医生的技术要求相当严格,长一米左右、二三毫米粗细的导管、导丝在血管中的走势全靠医生的把控,稍有不慎就会刺破血管。
“可以打个比方,做脑血管介入治疗就是相当于在人体血管里‘绣花’,导管、导丝就像绣花针一样。血管是弯弯曲曲的,而导丝却是极其柔软的,有时每推进一毫米,都很艰难,就像拿着绣花针一样,需要一点接一点游走”,万曙说。
面对这么一门高难度的新兴医学,很多人都知难而退。万曙却在导师的鼓励下,毅然决然地成为了一名神经介入医生,他笑称自己终于成为一名“铅衣侠”。
但在当时,全中国从事神经介入的医生少之又少,神经介入工作主要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型医学中心开展,还未形成真正的火候。
年至年,万曙得到一次千载难逢的重要机遇,他积极“走出去”,来到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ofMichigan)医学中心神经外科从事博士后研究,并承担多项研究课题。
在密歇根大学,万曙碰到了该校著名的脑血管病外科专家GregThompson。
“我在美国期间不仅学习到最前沿的介入治疗医学理念,我还观摩了很多当地医生的脑血管介入治疗手术,给予了我很大启发”,万曙说。
让万曙最难以忘却的就是他在美国观察到当地的医生总是紧密地和科研及转化工作结合到一起。
这也是在万曙回国之前,GregThompson反复和他强调的一样:“你要懂得和科研工作者以及工程师们紧密合作,他们知道最新的介入材料和介入治疗的新发展。”
回国后的万曙加紧训练,以期能真正独立做一次脑血管介入手术。
△万曙在做介入手术
年1月28日,这是一个不能忘却的重要日子。在这一天,万曙开展了他医学生涯中第一例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介入手术。
尽管当时万曙心中有一丝丝担忧,但最终手术大获成功,万曙说就是这一天,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神经介入医生。
现在的万曙已经成为了业内知名的脑血管病介入手术专家,他每年都要做多台介入手术,平均差不多每天就有一台。
数理搭台,医学唱戏
“臻德精术”是最大准则
近年来,介入放射学已成为与传统的内科、外科并列的临床三大支柱性学科。
秉持着对医学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万曙又产生了进一步的思考:医院里,还是泾渭分明,分为传统的神经内科介入治疗和神经外科介入治疗,何不打破学科壁垒,成立一个整合的神经介入治疗中心,推动协同发展?
出于对多学科发展的困惑,万曙于年来到了医院。
同年11月,医院正式成立了脑科中心。
△医院卒中中心
该中心采取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科一体化建设,神经电生理、神经重症、急诊、放射影像及麻醉等多学科协作方式,采用一站式、全方位、规范化的管理理念,以实现各学科充分融合、亚专业优势互补,在浙江省内也属首创。
脑科中心在成立2年多来,先后接诊患者2万余例,神经介入团队共完成介入诊疗量约余例次,其中介入治疗数余例次,涵盖各种脑血管疾病,手术并发症控制在1%以内,无技术相关差错,综合诊疗数量和质量已位居浙江省前列。
△万曙及其团队
这些傲人的数据都与脑科中心的创始人——万曙的努力离不开。
“我们中心以‘脑血管病精准诊疗’为主要特色,建立了统一规范的脑血管疾病综合救治体系,这在浙江都是独一份的。而这种探索充分证明了多学科融合的脑科中心对患者而言是高效的,不仅将科室壁垒被完全打破,多学科医生联合跟踪治疗患者,以达到对脑科疾病合理化、规范化的综合治疗”,万曙说。
如何汇聚脑血管疾病诊治专家,助力脑血管疾病精准医疗手术的发展?年9月6日,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脑血管疾病精准诊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杭州举行。
△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脑血管疾病精准诊治专业委员会合影
会上,万曙成功担任专委会首届主任委员。万曙表示:“数理搭台,医学唱戏。数理医学是当下颇具前瞻性的交叉学科理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紧密依托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平台,加强交流合作,推动科教研、医工信一体化发展,探索多学科、规范化诊疗模式,实现脑血管疾病精准医疗,以造福患者,推动脑血管疾病诊治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万曙在会上发言
关于脑卒中的发病趋势,万曙时感忧心。
相关数据显示,过去30年里,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持续增长,脑卒中发病率急剧攀升,我国脑卒中的疾病负担有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并呈现出低收入群体中快速增长、性别和地域差异明显以及年轻化趋势。
据推测,年我国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将比年升高约50%。
对此,万曙领衔其脑血管病研究团队联合美国密歇根大学神经外科实验室GuohuaXi教授团队在国际脑血管病权威期刊《Stroke》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
论文研究发现,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成分补体C3,是引起脑出血后脑组织中红细胞破裂导致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从事脑出血的免疫靶向治疗的相关研究,以期用更简单精准的治疗让更多的脑血管患者获得更高的生命质量,这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万曙说。
从医多年,万曙非常认同医院的核心价值观:臻德精术。
他说这四个字也是他作为一名医者的最大准则:“做医生就是要保持高尚的品德,然后对自身的医术不断地精益求精。”
从医几十年,万曙几乎每天都要穿着沉重的铅衣“战斗”,但万曙说他从未介意这份重量。
因为他明白,他肩上有着比铅衣更重的来自患者本人的托付,那就是生命的重量。
万曙
医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浙江省创新学科(神经创伤学)后备学科带头人,兼任国家卫健委脑防委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脑卒中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长三角脑血管病专科联盟副秘书长,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常务理事、脑血管病精准诊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浙江省预防医学会心脑血管疾病防控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卒中学会理事、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等学术职务。长期从事神经外科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对神经外科常见病、疑难危重症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于各种出血性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在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及修复的作用机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干预、基于血流动力学分析的脑血管病精准诊治AI策略平台的研发及应用等方面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担任《心脑血管病防治》副总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ExperimentalCellResearch、InternationalJournalofGeneralMedicine、BioMedResearchInternational、NeuropsychiatricDiseaseandTreatment等杂志通讯评审专家。
特需门诊:
周一上午(三墩院区)
周三上午(灵隐院区)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可预约专家挂号哟!
编辑:俊审核:婧
来源: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
撰稿:谢梦洁
医院综合整理、编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医院灵隐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