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术后并发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学术速递血管搭桥术专题,佟小光教授精
TUhjnbcbe - 2022/2/8 12:05:00
血管搭桥术专题《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年第7期本期医院神经外科,天津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显微神经外科实验室,天津市脑血管与神经变性重点实验室佟小光教授作为专题组稿专家,精心组稿约稿,并撰写“专论”——

大脑前动脉搭桥术在复杂前交通动脉瘤中的应用

佟小光王轩

医院神经外科天津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显微神经外科实验室天津市脑血管与神经变性重点实验室

大脑前动脉搭桥术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重要方法,根治动脉瘤的同时应保证大脑前动脉灌注区的血供。大脑前动脉搭桥术旨在重建前交通动脉功能,情况复杂,手术难度大。在血运结构上,前交通动脉作为Willis环的前部枢纽,远离颞浅动脉和颈外动脉等常规供体动脉,血管重建方案在受体动脉方面需兼顾双侧血管,与血管搭桥术密切相关的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存在诸多变异;在手术操作上,前交通动脉位置深在,术野狭小,属于深部搭桥,同时因额叶的遮挡,供血区和受血区同时显露受到限制,动脉瘤体较大时更增加显露难度。基于上述血流动力学和血管结构的复杂性,以及随着手术入路向颅底扩展形成的各种颅内搭桥新路径,本文对大脑前动脉搭桥术在前交通动脉瘤中的特点、血管重建方案的创新设计和手术入路的选择进行综述。血管搭桥术在复杂前循环动脉瘤中的应用

史怀璋郑秉杰

哈尔滨医院神经外科

大部分前循环动脉瘤可通过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或血管内介入动脉瘤栓塞术治疗,但仍有少部分复杂动脉瘤,无论是开颅夹闭还是介入栓塞均难以保证载瘤动脉或分支通畅,需行血管搭桥术。本文对复杂前循环动脉瘤血管搭桥术指征、种类及其在前循环各部位动脉瘤中的应用和术后并发症等进行简要概述。

颞浅动脉‐大脑前动脉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双搭桥术治疗烟雾病的对照研究

余冠东佟志勇刘源王刚张劲松初金刚

中国医院神经外科(余冠东、佟志勇、刘源、王刚),心血管超声科(张劲松),放射科(初金刚)

研究背景烟雾病的血管搭桥术主要以大脑中动脉(MCA)作为受体动脉,围手术期和随访期间存在大脑前动脉(ACA)供血区缺血风险。本研究对比分析颞浅动脉(STA)‐ACA和STA‐MCA双搭桥术与STA‐MCA双搭桥术治疗烟雾病的疗效。方法纳入年1月至年12月中国医院治疗的32例大脑前动脉供血区缺血的烟雾病患者共计41例次手术,分别行STA‐ACA和STA‐MCA双搭桥术联合颞肌脑贴敷术(ACA组,10例计10例次手术)和STA‐MCA双搭桥术联合颞肌脑贴敷术(MCA组,25例计31例次手术),对比分析颞浅动脉血流指标[包括切割流量(CF)、血流量和切割流量指数(CFI)]、桥血管通畅性、脑灌注[包括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和脑血容量(CBV)相对值]、神经功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以及围手术期和随访期间脑缺血和颅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32例患者顺利完成41例次手术,ACA组术中颞浅动脉CF值低于MCA组[24.00(15.38,53.00)ml/min对47(36,70)ml/min;Z=‐2.,P=0.],术后1周CFI值高于MCA组[3.57(1.66,4.66)对1.30(0.75,1.70);Z=‐2.,P=0.],而两组术后1周颞浅动脉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00(62.50,.00)ml/min对75.00(27.90,.50)ml/min;Z=‐0.,P=0.]。ACA组桥血管通畅率为12/12,MCA组为81.58%(31/3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P=0.)。围手术期ACA组有1例次(1/10)出现双侧额叶多发点状缺血,MCA组有4例次(12.90%)出现术侧额叶缺血、1例次(3.23%)术侧颞枕叶大面积缺血伴颞叶出血,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1.)。术后1年ACA组未发生脑缺血、颅内出血和死亡,MCA组1例次(3.23%)出现术侧额叶缺血,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1.);ACA组好转6例次(6/10)、无变化3例次(3/10)、恶化1例次(1/10),MCA组好转10例次(32.26%)、无变化17例次(54.84%)、恶化4例次(12.90%),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Z=‐1.,P=0.)。结论STA‐ACA和STA‐MCA双搭桥术联合颞肌脑贴敷术治疗大脑前动脉供血区缺血的烟雾病,桥血管通畅性良好,可获得满意的长期疗效;与STA‐MCA双搭桥术联合颞肌脑贴敷术相比,该术式颞浅动脉CFI值更高,而术后长期疗效相当。

低流量血管搭桥术治疗慢性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疗效分析

孙杨王本琳李琪佟小光

天津医科大学神经内外科及神经康复临床医学院级(孙杨);天津,南开大学医学院级(王本琳,李琪);医院神经外科(佟小光)

目的探讨低流量血管搭桥术治疗慢性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年1月至年12月在医院治疗的共28例慢性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均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搭桥术,术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复查DSA或CTA评估桥血管通畅情况,并复查PWI评估脑灌注改善情况。结果本研究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STA?MCA搭桥术,手术成功率为%,桥血管通畅率达%。术后12个月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RS评分1.43±0.57对2.14±0.36;t=6.,P=0.),患侧脑血流量和脑血容量较术前明显增加、平均通过时间和达峰时间明显降低。术后平均随访(39.41±9.39)个月,无新发脑缺血事件,桥血管通畅。结论低流量血管搭桥术治疗慢性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安全、有效。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血管重建治疗

李琪孙杨王本琳佟小光

南开大学医学院级(李琪,王本琳);天津医科大学神经内外科及神经康复临床医学院级(孙杨);医院神经外科(佟小光)

目的探讨慢性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重建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年1月至年1月医院诊断与治疗的11例慢性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MRI定位梗死部位,CTA确定血管狭窄或闭塞部位以及狭窄率,DSA明确侧支代偿情况,分别行枕动脉?椎动脉(OA?VA)搭桥术、颈外动脉?桡动脉?椎动脉(ECA?RA?VA)搭桥术、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OA?PICA/AICA)搭桥术、颞浅动脉?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STA?PCA/SCA)搭桥术等后循环血管重建治疗,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结果11例患者经CTA确定血管狭窄或闭塞部位,分别位于基底动脉占2/11,双侧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串联病变占1/11,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占2/11、颅外段占1/11,一侧椎动脉颅内段合并对侧颅外段占4/11,一侧椎动脉起始部闭塞合并另一侧椎动脉纤细占1/11。DSA明确侧支代偿情况,代偿血管分别为后交通动脉占7/11,小脑软膜吻合(包括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占5/11,颈升动脉占4/11,大脑软膜吻合(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占3/11,脊髓前动脉占1/11。11例患者顺利完成血管搭桥术,影像学检查(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术、DSA和CTA)均提示桥血管通畅。2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1例可疑颅内感染,均经抗生素治疗后好转。11例患者出院时mRS量表中位评分为1;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9例预后良好(mRS评分为0~1)、2例预后中等(mRS评分为2~3)。结论血管重建治疗慢性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有效性和安全性均较好,具备临床可行性。

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在颅内大型和巨大型血栓性动脉瘤中的应用

韩庆东*亚波

医院神经外科

目的探讨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在颅内大型和巨大型血栓性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纳入年3月至年7月在医院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的共15例颅内大型和巨大型血栓性动脉瘤患者,动脉瘤最大径为1.50~2.50cm(大型)9例,>2.50cm(巨大型)6例;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床突旁段7例、床突上段3例、大脑中动脉(MCA)3例、颈内动脉分叉部2例;有6例行颞浅动脉(STA)?MCA低流量搭桥术联合动脉瘤夹闭术,2例行STA?MCA低流量搭桥术联合动脉瘤切除术,1例行STA?MCA低流量搭桥术联合颈内动脉结扎术,4例行颈外动脉(ECA)?桡动脉(RA)?MCA高流量搭桥术联合动脉瘤孤立术,2例行ECA?RA?MCA高流量搭桥术联合动脉瘤切除术。结果15例患者术中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术和血管超声以及术后复查DSA或CTA均显示桥血管通畅和动脉瘤消失。13例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例术后对侧肢体肌力下降,急诊行CT提示基底节区梗死,经康复治疗后肌力恢复至5级;1例术后7d突发急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后呈浅昏迷;无死亡病例。平均随访12.70个月,术后6个月14例预后良好[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分4~5],1例预后欠佳(GOS评分≤3)。结论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可用于个体化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血栓性动脉瘤,术前脑血流动力学评估和动脉瘤分型可为治疗提供有利支持。

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搭桥术治疗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瘤

陈豪陈如东厉华曾令成杨洪宽于加省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神经外科[陈豪(医院神经外科)]

目的探讨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OA?PICA)搭桥术治疗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瘤的效果。方法纳入年1月至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诊断与治疗的6例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瘤患者,均行OA?PICA搭桥术,联合同期动脉瘤孤立术、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孤立动脉瘤或择期支架植入术。术中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术(ICGA)显示桥血管吻合口通畅,记录住院期间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3年复查CTA或DSA评估桥血管吻合口通畅情况,术后1年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结果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OA?PICA搭桥术,术中ICGA均显示桥血管吻合口通畅。1例(例4)同期行动脉瘤孤立术;3例(例1、例3、例5)择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孤立动脉瘤;1例(例2)择期行支架植入术;1例(例6)术前动脉瘤已破裂患者术后10h发生动脉瘤再出血而死亡。5例生存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37个月,复查CTA或DSA均显示桥血管吻合口通畅,术后1年预后良好(mRS评分均为1)。结论OA?PICA搭桥术是治疗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外科手术治疗初次介入栓塞术后复发颅内动脉瘤

*戈孙杨刘洁佟小光

天津医科大学神经内外科及神经康复临床医学院级(*戈,孙杨);广州,医院神经外科(刘洁);医院神经外科(佟小光)

目的探讨初次介入栓塞术后复发动脉瘤外科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年6月至年6月在医院诊断与治疗的15例初次介入栓塞术后复发动脉瘤患者,动脉瘤分别位于前交通动脉(1例),大脑中动脉(MCA,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1例)、床突上段(2例)和后交通段(5例),基底动脉(2例),小脑后下动脉(PICA,2例);5例为巨大动脉瘤(直径>25mm),3例为大动脉瘤(直径10~25mm),7例为小动脉瘤(直径<10mm);均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15例患者均成功实施外科手术,手术成功率为%。7例行单纯开颅动脉瘤夹闭术;7例行血管搭桥术,包括颈外动脉?桡动脉?M2搭桥术(2例)、颞浅动脉(STA)?M4搭桥术(1例)、枕动脉?PICA搭桥术(2例)和STA?大脑后动脉(PCA)P2搭桥术(2例);1例行颈内动脉开口缩窄术。术后13例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1例(例6)夹闭术后出现脑梗死,1例(例11)STA?PCA搭桥术后11个月死于肺部感染。结论介入栓塞术后复发动脉瘤手术难度较高,推荐在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搭桥术方面均有足够经验的医疗中心进行,血管搭桥术是处理复杂复发动脉瘤的有效手段。

/End.

此外,本期还刊登了临床研究、综述、病例报告栏目的精彩文章,以飨读者。

本文由CNKI科研空间编辑发布

——查看往期汇编——

小科推荐

学术速递

硕博趣事

资讯池

学汇知网

原创保护声明:

CNKI科研空间致力于传播优质内容,转载时会在保证原意的基础上做内容的删改,如有不妥请联系我们修正。让我们一道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术速递血管搭桥术专题,佟小光教授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