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
作者:关峰*刘爱华胡志强*毛贝贝*梁鑫*
单位:医院
(*医院)
通讯作者刘爱华胡志强;关峰协助整理校对
导读
前交通动脉瘤的栓塞方案主要包括双微导管栓塞、球囊辅助栓塞、支架辅助栓塞和单纯弹簧圈栓塞等。本例动脉瘤为宽颈动脉瘤,瘤颈直径大于4mm。术中采用微导管保护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首先,将微导管SL-10经左侧大脑前动脉A1和动脉瘤腔,超选至左侧大脑前动脉A2段远端。微导管对载瘤动脉(左侧A1和A2)及其在动脉瘤腔内的开口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术中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的手术方式。间断造影明确载瘤动脉无狭窄和闭塞。当动脉瘤栓塞满意后再次造影证实载瘤动脉通畅后,撤出微导管SL-10。如果术中造影证实载瘤动脉出现狭窄或血流减慢,可经微导管SL-10释放Atlas支架,利用支架的径向支撑力保障载瘤动脉的通畅。由于术中未行颅内支架置入,所以患者术后无需服用双抗药物,避免了血小板解聚不足致栓或解聚过度致出血倾向的可能性。病情简介
患者,女,74岁主诉:间断头晕8个月现病史:患者8个月前自觉头晕,无恶心呕吐、无发热及抽搐。医院行头MRI示脑多发缺血灶、腔梗。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06-27医院行MRA示前交通动脉瘤可能。-08-26医院头颅CTA示前交通动脉瘤。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患者无头痛,无一过性意识障碍,无癫痫发作。既往史、个人史高血压病10年,规律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病史。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右利手,言语流利,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5级。病理征阴性。辅助检查-01-07医院头颅MR平扫+MRA检查显示:陈旧性腔隙性脑梗塞。-06-27医院头颅MRA:前交通动脉囊状突起,考虑前交通动脉瘤-08-26医院CTA:弓上大血管起源未见异常,前交通动脉囊状突起,大小约11*7mm。其他脏器及血管功能评估:血常规、凝血四项、尿液分析及生化未见明显异常;术前8项病*筛查阴性;新冠病*核酸检测阴性;心电图及胸片均正常。-09-02医院血小板凝集试验
头颅MRA(医院,年6月27日)头颅CTA(医院,年8月24日)术前诊断
前交通动脉瘤
陈旧腔隙性脑梗死
高血压病
术前用药
氯吡咯雷片75mgQd(6d)
阿司匹林肠溶片mgQd(6d)
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Qd(6d)
手术方案
前交通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手术指征
手术干预避免远期动脉瘤破裂出血
手术风险
术中及术后脑出血、动脉瘤再次复发
血管损伤导致血管夹层形成或血管闭塞
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
手术过程
左侧颈内动脉3D造影动脉瘤3D重建工作位造影
微导管SL-10超选至A2段远端
弹簧圈微导管Echelon-10超选至动脉瘤腔内
填塞首个成篮弹簧圈ev39mm*30cm
术中间断造影:可见载瘤动脉(左侧A1,A2和右侧A2)均通畅。
继续填塞弹簧圈致密栓塞动脉瘤
术中造影显示:载瘤动脉均通畅后撤出微导管SL-10
栓塞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致密栓塞,载瘤动脉及分支血管均通畅
手术材料
8FCodis导引导管
6FNavien中间导管0.in×cm
Synchro-14微导丝0.in×cm
Echelon-10弹簧圈微导管45°TipShape
SL-10微导管
弹簧圈9mm×30cm、6mm×20cm、6mm×18cm、4mm×8cm、4mm×8cm、3mm×8cm、2mm×4cm、2mm×4cm、1.5mm×3cm
术者思考:前交通动脉是沟通双侧大脑前动脉之间的重要通道,其常伴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失,导致双侧血流不平衡,是前交通动脉瘤形成和破裂风险较高的重要原因。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目的是完全、永久性栓塞动脉瘤,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栓塞方案主要有双微导管栓塞、球囊辅助栓塞、支架辅助栓塞、单纯弹簧圈栓塞等。窄颈动脉瘤单微导管栓塞即可达到满意栓塞效果。对于相对宽颈动脉瘤,双微导管和球囊辅助是栓塞动脉瘤有效的方法。双微导管技术是运用2根微导管在动脉瘤内填入2枚以上弹簧圈,利用弹簧圈之间的相互缠绕或横、径向力形成稳定的篮。其优点为技术上相对简单,经过一根6F导引管同时操作2根微导管,微导管较易通过狭窄迂曲的血管,手术相关并发症较少。球囊辅助技术在术中反复充盈球囊使弹簧圈紧密缠绕,提高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同时对术中动脉瘤破裂可发挥临时封堵作用。球囊技术辅助适用于瘤颈4mm的相对宽颈动脉瘤或瘤颈体比在0.5-0.7的病人。对绝对宽颈动脉瘤需使用支架辅助技术,使弹簧圈限制在支架和动脉瘤之间,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使弹簧圈栓塞更加致密。微小动脉瘤由于瘤腔小,微导管稳定性较差,对此类宽颈动脉瘤通常采用球囊或支架辅助技术进行弹簧圈栓塞。本例前交通动脉瘤为宽颈动脉瘤,瘤颈直径大于4mm。术中我们采用微导管保护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首先,将微导管SL-10经左侧大脑前动脉A1和动脉瘤腔,超选至左侧大脑前动脉A2段远端。微导管对载瘤动脉(左侧A1和A2)及其在动脉瘤腔内的开口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术中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的手术方式。经6FNavien间断造影明确载瘤动脉始终保持通畅,无狭窄和闭塞。当动脉瘤栓塞满意后再次造影证实载瘤动脉通畅后,撤出微导管SL-10。将6FNavien退至第二颈椎水平行正侧位造影显示动脉瘤致密栓塞(RaymondⅠ级),载瘤动脉及分支血管均通畅。如果术中造影证实载瘤动脉出现狭窄或血流减慢,可经微导管SL-10释放Atlas支架,利用支架的径向支撑力保障载瘤动脉的通畅。由于术中未行颅内支架置入,所以患者术后无需服用双抗药物,避免了血小板解聚不足致栓或解聚过度致出血倾向的可能性。专栏主编
刘爱华
主任医师教授
博导博士后导师
医院神经介入中心*支部书记兼一病区主任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医工结合研究室负责人
北京市神经介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建书记兼秘书长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工结合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神经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生物医药秘书长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秘书长兼青委会主任委员
获中国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人物、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青年医师奖,入选“北京登峰团队”、“北京高层次人才”、“北京学科骨干”、“北京科技新星”等,脑血管病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等奖项7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篇(其中Neurology、Stroke等SCI论文74篇),已获国家专利8项,培养硕士生14名,博士生9名,博士后1名。
神经介入在线作为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的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