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硕士,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会员,山东省老年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山东省老年医学会神经损伤与修复分会委员,泰安市神经外科委员会委员,泰安市养生保健康复学会岱岳区分会神经外科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医院中青年技术骨干。
积极开展显微神经外科及微创神经外科治疗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擅长各类脑出血、脑积水、颅脑外伤、颅骨修补、颅脑肿瘤、神经功能性疾病等的诊断治疗。先后发表论文3篇,其中SCI收录1篇,出版著作4部,专利3项,完成科研3项。
浅谈高血压性脑出血防治
1.概述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是高血压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率很高,常发生于50~70岁年龄段,男性略多,冬春、秋冬季交界时易发,据中国流行病学记录,在神经外科发现的脑出血病人,原发性脑出血占到80%~85%以上。而在这部分原发性脑出血的病人,其中有50%~60%都是由于高血压引起的。其典型的症状为突发头痛、呕吐、言语不利、肢体偏瘫、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和痫性发作等。临床表现轻重和预后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该病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和病死率高的特点,是我国人口中主要的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因此发病后急需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规范治疗。
2.病因及病理生理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主要病因为各种疾病引起的高血压,高血压常导致脑内小动脉血管壁发生纤维素样或者玻璃样变、点状出血和缺血坏死,使血管壁强度降低而出现局限性的扩张,继而形成微小动脉瘤。在血压变化波动下或者在受到各种诱因的影响下,如情绪激动或者过度劳累等,使血压骤然升高,有可能导致已病变的血管渗血或破裂。
高血压性脑出血多有用力排便、情绪激动、饮酒、剧烈活动等诱因下发病。少数也可安静下发病。一般无前驱症状,少数可有头晕、头痛和肢体无力,发病后症状可以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达到高峰。
3.治疗(包括内科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少量出血可内科保守治疗,出血量大者需外科手术治疗,术后进一步规范系统治疗。
手术的主要目的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挽救生命。其次,尽可能早期减少血肿对周围组织的损伤降低致残率。
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血肿引流手术。
康复期积极进行肢体及全身的功能锻炼,促进肢体的功能恢复和预防关节变形及肌肉挛缩。
患者躯体上改变引起心理上的变化,患者容易产生抑郁、愤怒、孤独等感觉,使病人治疗依从性降低,严重影响疗效。对意识清楚的、意识好转的患者讲解疾病的转归、治疗,消除其紧张心理,使情绪稳定利于患者康复。
4.预防
高血压性脑出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极为重要,由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我国人口中主要的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所以要筛查危险因素,做到1级预防,主要是在人群中筛查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患者。
对于成年人的高血压高危人群,宜及早开始进行高血压筛查。高血压高危人群有:有高血压家族史、摄入食盐较多、摄入动物脂肪较多、长期饮酒、精神紧张、吸烟和肥胖的人群。
脑出血预防的措施分为两方面:
第一个是药物的方面。
第二个是日常生活习惯的方面。
控制血压平稳是预防高血压脑出血最重要的环节。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医院就诊,定期服药治疗。还有一个最重要环节就是每天定时测量血压。一定要保证血压在接近正常值或者低于正常值的平稳状态,收缩压90-mmHg,舒张压60-90mmHg,尽可能避免血压波动。生活中还有很多原因可以导致血压波动,如情绪激动、熬夜、饮酒这些问题如果都能够有效避免,可以大大减少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
控制血脂、血糖,必要时长期服药,延缓血管功能退化,预防或延缓脑出血的发病。
通过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可防止血管的进一步硬化,避免脑出血。
生活方式的改变
饮食改变
做到低盐低脂饮食,同时注意大便的问题,预防便秘,平常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减少因为用力大便而造成血压升高,造成脑出血的情况。
控制情绪激动、避免劳累,防寒保暖
患有高血压者必须控制情绪紧张,避免劳累,防寒保暖,因为情绪激动、寒冷会使人的血管收缩,增加危险性。
做到起居有常,避免熬夜工作,平常要适度的运动,可行温和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需要做到的改善自己的心情,缓解自己的压力,减少抑郁或者焦虑情绪的发生,保持一个开朗的心境。
戒烟戒酒
吸烟刺激交感神经,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可使高血压及动脉硬化进一步恶化。酒可使血压升高,损害止血功能,增加出血风险。
门诊-
病房-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