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ACS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冠心病患者长期管理的基石。由于动脉血栓呈现早期、多发、反复的特性,及早进行强化抗栓治疗至关重要。在年11月21-24日举行的第十届海峡心血管病高峰论坛(CSCSF)上,来自厦医院的金哲秀教授以抗血小板治疗循证研究为切入点,与现场医师共同探讨了冠心病患者的长期管理。
冠心病的危害从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成、破裂,到血栓的形成以及破裂斑块的修复,动脉粥样硬化的动态进展贯穿冠心病患者的终身。PROVE-IT、IMPROVE-IT以及SPIRE-1/SPIRE-2等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优化治疗后,ACS患者仍存在炎症、脂质和血栓三大残余风险。年SaskiaZ.H等发表于Circulation的一项研究[1]纳入例STEMI患者,入院心电图显示≥2个相邻导联的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且症状持续6小时;对患者行血管成形术期间将血栓切除,并对抽吸物进行血栓和斑块成分的组织学筛选,观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动态变化(图1)。该研究结果表明,超过50%的STEMI患者数天或数周之前已有血栓存在。
图1.对抽吸物在血栓和斑块成分上进行组织学筛选。从左至右分别为新鲜血栓(<1天)、裂解血栓(1-5天)和机化血栓(>5天)。
年StoneGW等发表于NEnglJMed的PROSPECT研究纳入例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中位随访3.4年,ACS患者PCI术后三年内MACE事件发生率达20%,其中超过60%患者发生在第一年;非罪犯病变缺血事件发生率不亚于罪犯病变。因此,及早进行抗栓治疗的强化和长期管理至关重要。早期PCI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循证历程
-年期间,ISAR、STARS、MATTIS、CLASSICS等多项研究结果相继公布,这些研究数据强化了ADP受体抑制剂联合阿司匹林在改善PCI患者临床转归方面的优越性。与ISAR、STARS、MATTIS等研究相比,CLASSICS研究中MACE事件(死亡、MI、血运重建)的发生率最低;CLASSICS研究结果表明:氯吡格雷较噻氯匹定显著降低主要终点事件,且主要外周血管或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与噻氯匹定相当。随着循证证据的增多,不同个体对氯吡格雷治疗反应存在明显疗效变异性。年发表于Circulation的一项研究纳入1,例计划行PCI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mg负荷剂量,评估5umol/L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个体中,在所有时间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相当分散。同年发表于JACC的另一项研究纳入例受试者,研究结果表明血小板聚集率自基线的平均改变为41.9%。
PLATO研究是一项国际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研究,纳入18,例接受PCI手术治疗和药物保守治疗的ACS患者;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随机给予替格瑞洛mg负荷剂量,90mgbid维持剂量,或氯吡格雷-负荷剂量,75mgqd维持剂量。随访1年,研究结果显示,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显著降低ACS患者心血管死亡和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图2);在出血事件方面,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无显著性差异。图2.PLATO研究心血管死亡和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
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与出血对策近年来国内外权威指南均推荐:对于无禁忌症患者,替格瑞洛是首选的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抗血小板作用更快速、强效,兼具心血管保护作用,显著降低ACS风险。近期研究对于ACS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也提出新的思路:替格瑞洛单药治疗对比传统DAPT治疗能否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提升安全性?在年ESC年会上,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