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inchina
培恩e学
学习锦囊
随时在培恩e学后台回复关键词
查找学习资料
培恩e学助力疼痛科学习
真正成为疼痛进阶超级利器
腰椎融合术后骶髂关节疼痛的
临床研究现状(一)
在过去数十年中,腰椎融合术在脊柱外科广泛开展,用于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及脊柱畸形等疾病。随着内固定技术的进步及内固定材料的发展,腰椎融合术的成功率得以大大提高,但仍然存在着5%~30%的失败率,且有部分患者在术后会残留持续性腰部疼痛和下肢麻木症状,或在术后出现新发的与术前不完全相同的疼痛症状。这种腰椎、腰骶部或下肢远端术后新发或残留的疼痛被称为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
邻近节段退变是脊柱融合手术主要的远期并发症,由于融合手术改变了脊柱的生物力学特性,会导致相邻节段出现新的退变。骶骨是脊柱的末尾节段,与髂骨相互连接共同组成骶髂关节。当腰椎融合手术涉及骶骨时,骶髂关节会出现代偿性的应力增加、活动范围增大、退变加速,并由此产生相应症状。有研究者指出,骶髂关节可能是腰椎融合术后腰骶部持续性疼痛的来源。然而,目前关于腰椎融合术后骶髂关节疼痛的发病原因、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等诸多问题尚未明确,诊断也较为困难。因此,笔者对已有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骶髂关节的解剖特点
骶髂关节由骶骨的上3节骶椎与髂骨的耳状关节面连接而成,平均表面积约17.5CM2,但仅前1/3是滑膜关节,其余则由复杂的韧带结构相互连接。由于骶髂关节后方关节囊有先天性的缺失或发育不良,因而此处的韧带结构明显加强,它们与邻近的肌肉和筋膜共同固定和限制关节活动,维持关节的稳定,传导和平衡躯干至下肢的应力。由于骶髂关节结构特殊,并需承受躯体的巨大应力,因而在腰痛的发生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有研究指出,骶髂关节后方的神经支配主要来自L4~S3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此外,还有研究发现L3和S4神经也参与了该区域的支配。但骶髂关节前方的神经支配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有研究发现可能是L5~S2神经的前支组成了骶髂关节前方的神经支配。还有些学者认为骶髂关节前方缺乏神经支配。在骶髂关节受到各种生理和病理性刺激后,首先出现关节稳定性和活动度的改变,进而关节及其周围组织所受应力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相应部位的病理性改变并激活组织中的伤害感受器,通过上述感觉神经纤维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出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腰椎融合术后骶髂关节疼痛的原因
造成腰椎融合术后骶髂关节疼痛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术后骶髂关节机械应力的增加、自体髂骨植骨、术前骶髂关节综合征的误诊。
术后骶髂关节机械应力的增加既往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中反复证实,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改变了脊柱的运动和生物力学特征,术后邻近节段活动代偿性增大,应力增加。Frymoyer等认为这一理论同样可以解释腰椎融合术后骶髂关节的退变,特别是在包含腰骶融合的病例中,骶髂关节就是融合椎体的邻近节段,融合后机械性负载转移至骶髂关节。Ha等的研究发现,融合至S1的患者比融合至L5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骶髂关节退变。
DePalma等利用骶髂关节阻滞治疗腰骶融合后出现腰部疼痛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未进行腰骶融合的手术患者。还有一些研究发现,融合术后骶髂关节疼痛的发生率与融合节段的数量有关。例如,Unoki等最近发现,多节段融合可以增加术后骶髂关节疼痛的风险。Ivanov等也利用脊柱-骨盆的有限元模型证明融合节段的数量与术后骶髂关节所受的应力有关。目前,腰椎融合术后脊柱和骨盆的矢状位形态与术后骶髂关节疼痛的关系也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