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造影术是应用造影剂注入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椎动脉,经连续DSA造影在不同时期显示脑内动脉、回流静脉和静脉窦的形态、部位、分布和行径的一种显影技术。脑血管造影术分为常规脑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DSA具有简便快捷、血管影像清晰、可选择性拍片、并发症少等优点。
脑血管造影是9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崭新的x线检查新技术,它是先选一入路动脉,一般选用右股动脉,通过右股动脉放置一动脉鞘,通过该动脉鞘管选用不同导管,在导丝引导下,选进所要显示动脉,注入含碘造影剂。造影剂所经过的血管轨迹连续摄片,通过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为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
正常值:可以具体了解血管的形态学变化,如行走、分布、移位、粗细及循环时间的变化等。最终确定病灶是血管本身,还是颅内其他部位病变引起血管变化。
临床意义
适应症是:
(1)颅内血管性疾病,如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动脉栓塞等。(2)颅内占位性病变,如颅内肿瘤、脓肿、囊肿、血肿等。
(3)颅内外伤引起的脑外血肿。
(4)手术后观察手术效果及脑循环状态。
脑血管造影术是检查脑血管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将含碘造影剂注入到颈内动脉或椎动脉,是脑血管显影,来了解脑血管本身的形态和病变,以及病变的性质和范围。这项检查对诊断脑血管病具有特殊价值。
检查过程
首先在接受造影前,病人必须先做药物(碘剂)敏感试验,无不良反应时,方能接受造影。但造影前必须安排病人禁食、禁水,避免恶心呕吐。随后用肥皂水把患者颈部洗净。造影时让病人平卧,将颈部稍垫高,保持安静,不要转动头部,局部麻醉后,在病变侧颈部用穿刺针,刺入静脉,快速(1秒钟)注入药液,拔针后压迫10-20分钟,防止颈部形成血肿。同时进行x线拍片,可使脑血管显影。
术前准备
1.术前完成常规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大小便常规、胸片等,特别注意血转氨酶、肌酐、尿素氮的结果以及大小便潜血有无阳性。
2.心理护理,宣教手术部位,围术期饮食注意事项,答疑解惑,消除顾虑;告知患者穿刺处常规为右侧腹股沟处股动脉,术前一天常规饮食,特别是术前晚餐不可过饱,术前8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防止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呕吐而导致误吸。
3.术前监测双上臂基础血压并记录,以一侧较高的为体循环血压,以便与术中及术后比较对照,及时发现血压异常。
4.备皮:术前一日腹股沟处皮肤备皮,上至平肚脐平面,下至双侧腹股沟下15cm。双侧腹股沟处备皮备用,以防在术中一侧动脉穿刺置管不成功,另一侧备用穿刺股动脉;备皮后患者沐浴更衣,充足睡眠。
5.抗生素皮试及碘过敏实验。
6.术前用药患者有糖尿病的,术晨暂停皮下注射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物,其它常规用药,如降压药、抗血小板药物、控制或治疗危险因素的药物需要一口水服下。
7.术前练习床上排尿排便,预防因术后体位改变排泄困难。
8.检查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便术中、术后对照观察。术后护理
1.术后平卧,注意术侧髋关节不能过度屈曲及活动,术肢常规制动24小时,必要时使用约束带约束患肢。
2.股动脉穿刺处伤口加压包扎,外加2kg重物(盐袋、沙袋等)加压6小时,防止股动脉穿刺点出血。
3.监测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术后2小时内每15分钟一次),防止因加压过度影响下肢血液供应,必要时双下肢保暖,减少因动脉压迫血供减少导致的肢体发凉等不适感觉。
4.术后8小时内嘱患者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除,8小时内需要饮水ml,排尿ml以上,防止因造影剂代谢不畅导致的肾功能不全。
5.局麻患者术后可进食,先试进食米粥,如无恶心呕吐可正常进餐,进餐时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6.术后24小时拆除腹股沟处绷带,局部穿刺点无出血的,以无菌敷料保护伤口。注意拆绷带时保护局部皮肤,防止皮肤撕脱伤。
7.绷带拆除后,注意检查股动脉局部有无血肿、有无假性动脉瘤。
8.24小时拆除绷带后下床活动。DSA作为一种新的诊断技术,对于诊断各种脑血管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是一种有创检查,存在一定风险。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各项准备工作,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是关系到造影成功与否的重要工作,所以说护理工作无论那个环节都非常重要。
注意事项
禁忌症是:
(1)老年性动脉硬化者需慎重。
(2)有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者。
(3)造影剂过敏者。
(4)有严重出血倾向者。
造影前应禁食,禁水,避免术中恶心呕吐。造影时保持安静,不要随意转动头部,造影结束后需平卧,并保持穿刺下肢制动不少于8小时,多喝水以利造影剂排出,24小时内尽量不吃高蛋白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