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峰实战
神外前沿
佟小光教授(专访链接)
脑血管搭桥技术十年回顾(二)
本系列首发于年1月;往期:手术实战
佟小光脑血管搭桥技术十年回顾(一)
摘要: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此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医护人员都很疲惫。如果选择放弃,也有一定道理。但动脉瘤手术不同于恶性肿瘤,只要有耐心和毅力,患者的预后完全在医生手里。正文这是一例不期而遇的手术;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积累了一些脑血管搭桥的经验,但对于后循环高流量搭桥还是未敢尝试;对于基底动脉顶端的动脉瘤一直有一种敬畏的心里。
年12月初1例SAH患者急诊来到我院,患者当时只有26岁,是一位年轻的警察,在夜里执勤时发病;入院患者HInt-Hess分级II级,经过检查发现基底动脉顶端有一个巨大的动脉瘤,伴有血栓;而且双侧大脑后动脉和双侧小脑上动脉均起自动脉瘤体部。
从治疗角度:介入手术需要交叉支架,当时的条件下要保护好双侧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同时保护四支动脉确实很困难;
开颅夹闭塑形,这样复杂的动脉瘤,也只是在文献上看过,如何塑形如此巨大带有血栓的动脉瘤?致残及致死率如何?我们如实地告知家属病情的复杂,家属也很犹豫,没有好的治疗方案,家属难以做出选择。
入院当天夜里,患者再次出血,呼吸微弱,瞳孔散大,加重为Hint-Hess分级IV-V级,家属选择自动出院;大约数天后,医院,患者呼吸回复,意识好转,经过与家属反复协商,医院,急诊手术。
此时,高级别基底动脉顶端巨大动脉瘤的手术,自己确实没有把握,请示了几位主任,大家都说选择急诊开颅很危险,急诊介入也难说预后;此时,Hakuba入路、Kawase入路、Bypass像电影一样浮现在眼前,但自己可以吗?此时,很难想象患者再次出血是否还有手术机会?家属和医生都不再犹豫;首选Hacuba入路,做好bypass准备;
上图为神外前沿编辑所加
下面简单的赘述一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手术:在神经介入技术出现之前,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都是手术夹闭,最难处理的就是相对于后床突过高或过低的动脉瘤,其中过低的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最难显露,因为后床突磨除后的显露非常有限;动脉瘤藏在斜坡后方,加上三叉神经和小脑幕的阻挡,手术夹闭有一定困难;
Yarsargil的做法是在翼点入路的基础上沿着颈内动脉继续分离,在颈内动脉延续到大脑中动脉位置附近,向内侧后方分离,向后打开liliquist膜,夹闭动脉瘤;有时可以加上后床突的磨除,可以夹闭位置合适的动脉瘤;但对于颈内动脉很短、粗大后交通动脉、位置过高或过低,这种做法都有一定困难;此入路最大的问题在于难以看到基底动脉顶端的后穿通动脉,只能看到动脉瘤的前方,难以避免的存在基底动脉顶端穿通动脉损伤的几率;由翼点入路视角,以前后床突连线为主轴,磨掉前后床突增加显露,甚至将颈内动脉远环切开,移位颈内动脉,增加基底动脉顶端显露的做法,以Yarsargil、Koos、Dolenc等为代表;习惯上将这种入路称为经海绵窦入路(Trans-CavernousApproach)-基底动脉瘤夹闭方法;这种手术方法多用在简单的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在此视角上,在狭长深在的视野里,bypass几乎是不可能的。
另一种思路来自于从侧方入路,以CharliesDrake为代表;此视角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清楚的看到基底动脉顶端的后方,最大限度的保护穿通动脉,正是为此,现代的基底动脉顶端的动脉瘤很少走经海绵窦入路,而是围绕小脑幕,由侧方夹闭动脉瘤;
从CharlesDrake的文章和上千例后循环动脉瘤的经验,可以看出: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手术,单纯依靠颞部耳旁直切口及剪开小脑幕,对于复杂的动脉瘤很难取得满意的显露;Spetzler和NeilMartin的做法相当于颞前入路加上Drake处理小脑幕的方法;这两种手术方法的差异在于:操作的空间和视角不同,Drake的做法是平行于颞叶底面直达小脑幕,视角是平行的,可以剪开三叉神经之内的小脑幕缘,空间大约只有2-3厘米;在入路的入口处,由于Labbe静脉的限制,很难将颞叶抬高超过20度角,限制了术者双手的操作;对于动脉瘤颈平行于小脑幕或上下1-2厘米的病例,此类切口没问题;对于粘连紧密,过高或过低的病例,此类入路很难解决问题;
Spetzler和Martin等将颧弓打开,将颞叶顶端向后牵拉,可以由上而下看到小脑幕缘,术者的操作空间扩大很多;早在八十年代后期,日本学者就将其称之为“一个半视野”,泛指外侧裂为主要视野,颞叶周围的半个视野;如果加上Drake处理小脑幕的方法及Kawase三角的磨除,可以显露到很低;日本学者Hacuba将上述所有的方法综合在一起,形成了Habuba入路,虽然可以切除岩斜区肿瘤和其它各种手术,但最主要的精华还是在基底动脉顶端的动脉瘤,尤其对于亚裔人群,这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
切口:同翼点入路,在颞上线位置,将切口向后延,根据手术需要决定,但通常到乳突后缘上部;这种切口的关键在于可以有三个视野:外侧裂视野、颞前视野、颞下-小脑幕视野;如果还是显露不出来,可以将切口下移,磨除乳突,将乙状窦前的视野完全开放;保证取得满意的显露;类似于FunctionalTranspetrosalApproach;
步骤:通常还是分开外侧裂,探查一下动脉瘤;分开外侧裂不仅可以完全释放血性脑脊液,评价一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与后床突的相对位置;而且,完全分开外侧裂后,颞叶塌陷,有利于充分地利用颞叶周围的空间;多数术者会选择采取颞极视野剪开小脑幕,将小脑幕沿着岩上窦后方切开,平行于岩上窦,将切开的小脑幕缘牵拉开;Drake常用的方法是用动脉瘤夹夹一下小脑幕,形成稳定的手术通路;多数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都可以由此通道夹闭。
一旦出现问题有如下变通方法:
DrArthurDay方法:将小脑幕平行于岩上窦切开至三叉神经外侧,平行于三叉神经第三支外侧剪开小脑幕,将三叉神经半月结上翻,显露岩骨尖;磨除岩骨尖,相当于磨去Kawase三角。磨除岩骨尖后,将三叉神经向外下方移位,可以增加对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低位的显露。这是最常用和最简单的方法,尤其是低位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夹闭。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不可避免的岩浅大神经(GSPN)损伤;视角限制,岩骨尖的磨除很局限;由于局限在硬膜内,对于岩骨尖磨除后的锥形空间,利用度不高。
最大限度的基底动脉顶端显露:相当于Dolenc+Kawase,+迷路后入路(FunctionalTranspetrosalApproach),在Hacuba入路基础上,将后面的切口下移,显露出乳突;如果单纯的剪开小脑幕缘和简单的岩骨尖磨除仍然难以显露,可以在中颅底硬膜外沿着脑膜中动脉脉找到棘孔,电凝脑膜中动脉,将中颅底硬膜抬起,游离;可以硬膜外磨除岩骨尖,但对于急诊动脉瘤,多数采取ArthurDay的方法:沿着三叉神经第三支外侧缘切开颅底硬膜,将三叉神经下方的岩骨尖磨除,尝试一下夹闭;如果仍然困难;将乳突气房磨除,显露出骨性半规管,将岩骨尖磨除视野与乙状窦前乳突磨除的视野联合,结扎岩上窦,平行于岩上窦剪开小脑幕,延续至乙状窦前Trautman三角;将小脑幕向后牵拉,形成三叉神经上下两个术野;这是最大程度的显露,也是Habuba入路的精髓。此入路很宽敞,既可以夹闭动脉瘤、探查穿通动脉;又可以做出各种后循环bypass;无论对于动脉瘤还是岩斜区脑膜瘤,这种显露都是非常彻底的;同时,没有损伤半规管,视角仍然是由前至后,由外至内。
这些颅底解剖学知识,我在Rhoton教授实验室反复演习过多次,但真的上来就对付如此难的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真的是心有余悸。
患者再次急诊入院后,大概是HInt-Hess分级III-IV级;只好采用Hacuba入路。
同时,做好bypass准备,显露出一侧桡动脉,以备不时之需。开颅后,常规入路探查,剪开小脑幕缘,很难显露基底动脉瘤全貌;硬膜外沿着脑膜中动脉找到棘孔,电凝后切开,放松中颅底硬膜;(图3、图4)
图3↑图4↑
沿着三叉神经第三支外侧切开中颅底硬膜(ArthurDay),翻起三叉神经半月结;(图5)
图5↑
磨除岩骨尖向前、内达到颈内动脉岩骨段(图6、7);
图6↑
图7↑
剪开小脑幕,显露三叉神经上下空间(图8);
图8↑
此时可见动脉瘤外部形态巨大,很多小凸起,很难看清后方的穿通动脉
图9↑
此时,如果继续增加显露,仍难以夹闭动脉动脉瘤,即使塑形顺利,很多穿通动脉都会损失,患者预后难以估量(图10);
图10↑
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选择高流量后循环bypass,孤立基底动脉顶端;希望血流会自己塑形(图11);
图11↑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此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医护人员都很疲惫。如果选择放弃,也有一定道理。但动脉瘤手术不同于恶性肿瘤,只要有耐心和毅力,患者的预后完全在医生手里。因为术前已将对侧的桡动脉准备好,在取桡动脉的间期,大家稍事休息;将患者颈外动脉显露出来;(图12)
图12↑
将桡动脉近端吻合在颈外动脉上,(图13)
图13↑
没有完全放开血流,因为膨胀搏动的桡动脉会阻碍视野(图14);
图14↑
将桡动脉远端吻合在大脑后动脉P2上(图15)
图15↑
放开血流,bypass非常通畅(图16)
图16↑
术中荧光造影,显示血流通畅(图17);
图17↑
在三叉神经下方的视野上闭塞基底动脉顶端;关颅结束后,给患者做了DSA,显示:ECA-RA-P2Bypass通畅,基底动脉顶端及动脉瘤显影(图18)
图18↑
基底动脉顶端被动脉瘤夹闭塞(图19)。
图19↑
此时已经是夜里两点多了,当时真的是疲惫又兴奋,不知道患者的预后会如何。术后患者很平稳,两周后做了CTA:发现bypass通畅,同术后DSA(图20);由于患者术前很重(HInt-Hess分级III-IV级),病情平稳后出院;
图20↑
术后两年随访,最令人紧张的是等待CTA的结果,当看到患者两年半后bypass的CTA时,真的是非常的兴奋:巨大的基底动脉瘤消失了,bypass血流通畅,血流塑形出的基底动脉顶端真的是奇迹(图21、图22、图23)。
图21↑
图22↑
图23↑
患者生活简单自理,一侧肢体肌力IV级,主要是术前基底节区有血肿;
通过这个病例增强了后循环bypass的信心,看到了颅底入路在困难病例中的巨大潜力;更重要的是发现了:血流和时间可以将动脉瘤消失缩小,在以后的病例中,这样的方法常显奇效。
脑血管搭桥技术十年总结,未完待续-欢迎交流、指正!
刀峰在线刀峰在线更多手术训练器械等,请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