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性缺血性卒中
年公布的COMPASS研究中,例直接血栓抽吸的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的良好预后(mRS0-2)并不劣于支架取栓术,并且减少了手术时间和设备操作成本,其结果支持将直接抽吸作为代替支架取栓的更加经济有效的方法[1]。在版更新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指南中也明确指出“推荐不逊于支架取栓器的直接抽吸术作为首过机械取栓术(I级推荐,B-R级证据)”[2]。
针对具有大面积梗死的卒中,也有新的证据表明血管内治疗可使这部分患者获益。对于前循环大动脉闭塞且ASPECTS评分≤5伴或不伴核心梗死≥50cm3的患者,EVT可降低梗死体积增长的幅度及最终梗死体积[3],提高90天良好预后率,改善NIHSS评分,有更低的死亡趋势,同时出血风险无显著增加[4]。
在后循环大血管再通方面,医院的刘新峰教授团队牵头的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卒中血管再通研究(BEST)发表,结果提示联合介入治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该研究填补了椎基底动脉血管再通的国际空白[5]。
随着急性缺血性卒中研究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问题将被解决,越来越多的患者也将获益。
2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在颅内动脉狭窄方面,WEAVE试验的结果为沉寂多年的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手术带来了曙光[6]。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的Wingspan支架上市后监察试验,由美国FDA管理实施。与SAMMPRIS试验不同,WEAVE试验严格选择患者,延长了发病至植入支架的手术时间,对材料规格也给予了明确的指导,其结果证实了Wingspan颅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早期安全性,术后一个月内主要终点事件率远低于SAMMPRIS研究。虽然目前结果并不能证实介入治疗优于药物治疗,也尚未获得长期结果,但WEAVE试验仍给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颅内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带来了希望。3
颅内动脉瘤血流导向
血流导向装置的进展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首先,拥有更细释放系统外径(lowprofile)的血流导向装置层出不穷,包括各系列瘤外血流导向装置以及WEB17等瘤内扰流装置,更细释放系统外径可实现在更远的血管分支进行动脉瘤血流导向的治疗,或可避免许多经典复杂技术的固有风险。另一方面,血流导向装置的材质修饰技术改进,比如拥有Shield技术的PipelineFlex血流导向系统,未来可以减少患者术后双抗持续时间[7]。而使用生物可吸收材料的血流导向装置的研发,以期提高动脉瘤愈合的同时,支架可自身降解,减少高金属覆盖率的远期影响[8]。
年,关于血流导向装置目前最大样本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IVERSION结果发布,使用血流导向装置后12个月满意闭塞率接近80%,再一次的肯定了血流导向装置对于颅内动脉瘤治疗具有划时代价值[9]。4
脑动静脉畸形
在脑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治疗领域,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发展,无论通过动脉入路或者静脉入路进行AVM治愈性栓塞已变得越来越可行。而通过术中电生理监测以及随着复合手术的推广,介入栓塞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安全可控。在今年的WLNC及ALICE会议上,介入专家们针对“栓塞何时停止”这一难点问题,仍未达成共识,期待未来更精准的术中影像评估来指导AVM的个体化治愈性栓塞。在AVM的基础研究领域,首次证实了肿瘤相关通路Kras/BRAF体细胞突变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的核心作用,或可成为未来药物治疗AVM的干预靶点[10]。5
静脉窦疾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近期,神经介入医生开始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