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术后并发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ldquo我再也无法控制我寄几rd
TUhjnbcbe - 2021/5/4 5:22:00
患者在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突发震颤,医生判定为造影剂脑病表现,这是怎么回事?案例回顾

患者,女,52岁,因出现间断性头痛2年余,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检查提示:颅内多发动脉瘤。于年1月27日在全麻下行多发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手术顺利结束后返回NICU,意识清楚,双瞳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穿刺处右侧腹股沟敷料干燥,下肢皮温正常,足背动脉搏动良好,右下肢予以制动。

患者于术后4小时出现右上肢不自主大范围震颤以及全身其他肢体轻微震颤,震颤时患者意识清楚,神色慌张,紧张不安。

患者:我这是怎么了?

护士:不论怎样,救人要紧!

立即通知医生看病人,准备抢救。

紧急处理

(1)控制震颤:生理盐水50mL+德巴金mg,微量泵静脉泵入;

(2)解除血管痉挛:尼莫地平50mL,微量泵静脉泵入;

(3)安抚情绪—正念减压干预:正念减压疗法是一种基于情绪与压力冥想的管理方法,通过静心练习、正念呼吸、正念冥想、身体扫描等课程练习,可有效引导患者改变消极状态,减轻压力,缓解焦虑、抑郁症状。

持续观察、跟进治疗

通过一系列治疗和护理,2小时后,震颤完全停止发作。

术后第二天,患者右臂因刺激出现两次震颤轻微发作。术后第三天至出院,患者再无震颤发作。

那么,下一步我们就要抽丝剥茧找原因了!

随着神经外科介入栓塞手术开展日益频繁,造影剂脑病的病例开始进入大众视野,造影剂脑病是血管内注射造影剂后出现的罕见神经系统并发症,是造影剂引起的急性、可逆性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紊乱。

脑出血、意识障碍、皮质盲及癫痫等是造影剂脑病较常见的临床表现。癫痫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即震颤。

患者既往无癫痫、震颤病史;经过抗癫痫和水化治疗后,在手术26小时后震颤症状完全消失并且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与造影剂脑病的症状和造影剂代谢周期相符;术后CT显示颅内无器质性损伤,所以可以判断患者在介入手术后,可能发生了由造影剂造成的癫痫症状——震颤。

造影剂导致的不良反应

造影剂相当于一种抗原,进入患者身体后,会和患者体内抗体相互反应,进而引发颅内出血、无菌性脑膜炎等。

造影剂注入患者的血管当中后,会影响其脑神经细胞的渗透压,进而引发血栓等不良后果,导致皮质盲等问题。

造影剂本身具备一定*性,会直接损伤脑细胞的正常结构,导致血脑屏障被破坏,引发各种脑部并发症。

作为专业人员,我们如何阻止上述不良反应发生呢?

针对性综合护理

1.首先控制症状、缓解震颤

遵医嘱及时给药:抗癫痫(丙戊酸钠,微量泵泵入)、镇静(咪达唑仑,微量泵泵入)、抗血管痉挛药物(尼莫地平,微量泵泵入)。

2.解除病因

加速造影剂排出体外:水化治疗

(1)静脉补液水化

补液持续到术后24小时,总量根据造影剂用量、患者心功能等综合确定,一般24小时以~mL最佳。术后补液时,前4小时补液量控制为总量的1/3,控制好速度。

(2)口服水化

在患者可以进食后少量多次喝水进行口服水化,术后24小时饮水>mL,为避免因水化治疗致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等问题,宜采用匀量分次摄入法,每次摄入量控制于~mL为宜。

3.密切观察病情

在患者震颤没有完全稳定缓解之前,持续观察给药后患者各种变化(意识状态和瞳孔变化、生命体征、肌力变化等),并备好各种紧急应对设施。

4.安全性护理

针对患者震颤发作时的具体情况,对各个肢体和各种管道,应给予一定范围的保护性约束,使其有15cm的活动范围,如震颤幅度较大可在床栏杆上使用防护隔垫,保护患者不至于意外拔管和碰伤。

5.心理护理

上述震颤发生时,患者全程都处于意识清晰的状态,应在震颤发作的初期,给予患者综合心理干预。

(1)在患者震颤控制的初期,对患者进行床边正念减压干预,安抚患者情绪、帮助患者进行正念减压呼吸练习,再进行知识宣教,告诉患者这种症状只是暂时性的,是可逆的,使患者从精神上减轻患者的应激性焦虑和恐惧。

(2)解除患者心理上的负担,加强家庭支持干预,告知陪护家属耐心倾听患者苦恼,用积极语言鼓励患者,为制造安静舒适的环境,给予足够关怀;转移注意力,降低视觉刺激带来的心理暗示,可以将肉眼可见的静脉泵入改为口服给药,减少应激源,使患者的精神进一步放松下来,将注意力开始转移到其他事物上面。

(3)持续跟进观察沟通和引导,直至患者症状和心理应激完全消失。

6.术前宣教

术前做好风险评估和健康宣教,增加患者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文钊.造影剂脑病及相关机制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8(28):74-75.

[2]姚玫岺,张洪.造影剂脑病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卒中与神经疾病,,26(2):-.

作者简介文章作者:高亭戚春霞*琪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神经外

本文解释权归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我再也无法控制我寄几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