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依宁
一名独立保险师
服务的客户遍布中国地图
而他们90%都从未和我见过面
不打扰,不误导
我坚信,靠专业才能走的更好
文/依宁
保险,作为一种家庭必需品,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如何才能买到好的保险产品,却不是每个人都擅长的。
有些人将信任寄托于从事保险代理的亲戚,有人选择自己通过网络钻研学习,有人选择付费保险经纪,不管什么途径,相同的是大家对保险的期望。
从个人解答咨询的经验总结来看,绝大部分人对保险是极度陌生的,甚至存在严重的错误认知。这些对保险的认知很容易导致错误的购买行为,更有可能入坑。
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们,能够正确的理解认识保险,明白一些基础的保险专业名词,本文将罗列我所遇到的常规问题,做成一篇扫盲文章。
如果你觉得有用,可以收藏,也欢迎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一
保险的种类
“你好,能帮我推荐个保险吗?”
听到这个问题,我会马上反问的是:你说的是哪种保险?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绝对值得排在第一位,因为它要回答的是投保人的需求问题。
比如小明听到朋友发生交通事故了,感觉自己每天开车上下班有些担心,所以想买个保险。小明的这种需求就是一款涵盖了交通意外的意外险而已。
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所以才会稀里糊涂听别人吹嘘这个产品好,那个产品好,本来想买个健康险,结果买成了分红险。
脱离了需求,再好的产品也是鸡肋。
要找到自己的需求,就必须知道目前保险的基本分类情况和对应解决的问题。按照通俗的分类目前人身保险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种:
(1)意外险:解决各类意外导致的身故风险和医疗风险;
(2)医疗险:解决因为疾病导致的医疗费用风险,根据医疗行为的区别,又分为住院医疗和门诊医疗,目前通常意指百万医疗险;
(3)寿险:用于分散身故导致的家庭负担风险;
(4)重疾险:用于解决因为重大疾病导致的收入损失和康复费用;
(5)年金险:用于解决既定时间段的养老或者教育的资金储备;
我们在购买保险以前,就先搞清楚自己想通过保险来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就选择对应的险种,只有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避免想要苹果,却买个梨子的惨剧发生。
二
保险中的人物
如果我们想要清楚的看懂一份保单合同,那么我们必须先弄清楚合同中所涉及的人物关系。
一份保单合同中通常会出现这么几个合同主体人:
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的人,指的是保险公司;
投保人:指的是支付保单费用的人
被保人:指的是合同所保障的对象
受益人:最后理赔领钱的人
应该说还是很好理解的,但是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延伸出来的小问题:
1、投保人、被保人和受益人只是合同角色不同,实际上可以是同一个人,也可以不是同一个人(部分产品特殊限定除外)。
我为自己投保,那么我自己就是投保人和被保人,同时我也可以指定受益人是自己,也可以指定是别人。
2、投保人和被保人之间必须有切实的人身利益关系。
怎么去理解这个利益关系呢?法律通常规定两种情况:
(1)家庭关系:投保人与被保人的关系必须是父母、子女、配偶或者直系血缘关系(兄弟姐妹),正规养父母养子女关系也认可,且大多数公司均不支持隔代投保(爷爷给孙辈买保险)
注意了:媳妇给公公婆婆买,女婿给岳父岳母买是不认可的。
要买的话,也只能将投保人进行更换至有效投保人才行。
(2)合同雇佣关系:公司给员工买雇主责任险,团体意外险等分散公司主体责任的保险,也是认可有效的。
3、投保人是可以退保或者解除合同的
因此对于婚姻关系不稳定的家庭来说,是夫妻互保还是各自投保,还是值得注意的一个小细节。
假如父母想要给子女购置储蓄型保险,那么可以通过投保人为自己,等子女婚姻关系稳定后再行变更投保人的方式来实现财富的传承,避免保单利益被分割。
4、受益人的理解和运用
通常我们购买产品的时候,受益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法定,一种是指定。
法定就是法律上认定的继承人,父母子女配偶是第一顺位,假如第一顺位继承人没有,就沿袭到兄弟姊妹等第二顺位继承人。
指定就是由投保人自行指定谁为受益人,而且可以自行分配受益人各自所占的比例。
大多数产品都是默认法定受益人,部分寿险和终身重疾产品可以投保时就指定受益人。当然购买时写着法定受益人的产品,一般均可通过客户申请做受益人的变更和指定。
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了,究竟是法定好还是指定好呢?
我认为要分情况而定。
医疗险(包括意外险中的意外医疗责任)的直接受益人是被保人本人,因此,这部分保障责任是不存在受益人的实际意义。
真正和受益人相关的就是身故保额责任,假如被保人死亡了,那么理赔得来的钱应该给谁?
如果是法定,那么就会存在纠纷的可能,包括实际领取时困难较多,需要多个法定受益人达成共识。指定受益人则不存在这些问题。
另外从债务隔离和遗产继承的角度来看,投被保人以及受益人的设定是一个非常重要和讲究的课题,今天暂不展开(有这方面疑问的,可以单独咨询我)。
简单的说,一切视投保人的需要而定。
三
保险中的金钱名词
保险是归属于国家金融的三驾马车之一,因为它管理着庞大的保费,和钱直接相关,对于投保者而言,掌握基础的名词是避免乱花钱的前提。
1、保额:指的是我们所购买保险的额度,通俗的理解为理赔可以拿到的钱的数额;
在同一份保险产品中由于保障责任的不同,可能会出现多个额度数字,需要消费者自行留意。
我们以重疾险为例,涉及到的保额有重疾保额、轻症保额、中症保额,我们可以根据重疾险的保额来按照比例,计算出其他几个保额的具体数值。
这个名词是如此普通却又如此重要。
各位牢牢记住一句话:买保险就是买保额。
那些花了五六千,听着别人吹的天花乱坠,最后一看保额才10万或20万的人,自己重新掂量下,这份保险产品真的能够解决我们当初想要解决的问题吗?
2、免赔额:指的是理赔时的必须先扣除的数额。
比如看病花了元,产品的免赔额是元的话,那么实际报销的范围就是-=4元。
3、赔付比例:指的是对可赔付范围内的数额赔付的比例。
比如一份意外险中含有意外医疗保额2万元,但是有免赔额元,社保内赔付比例为90%。
我们假设W先生购买了此份保险后出险了,意外伤害受伤花费医疗费元。那么他申请理赔时,就必须先扣除免赔额元,实际理赔的范围金额就是元,然后乘以赔付比例90%,最终W先生能够得到的理赔款就是元。
很显然,我们挑选产品时应当尽可能挑选无免赔额,赔付比例高的产品。
4、现金价值:可以简单通俗的理解为保单退保所能够拿回来的钱。
现金价值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数字,我们的消费型保险产品,其现金价值会呈现从0上升到接近保费,然后逐渐下降为0的变化过程。如果是储蓄型保险产品,则其现金价值会从0逐渐攀升到接近保额,并大致稳定至合同结束。
大家只需要记住的是,假如保险产品退保,那么所能够拿回来的就是现金价值。因此,假如是在头几年退保,现金价值很低,意味着需要承受一定的损失。
再一次说明,买保险是一个技术活,不要自己瞎买。
5、豁免:指的是当被保人发生合同约定的状况后,可以免除后续应交保费,但是保障继续享有。
豁免通常包括了两种:投保人豁免和被保人豁免
豁免的触发条件通常包括了轻症、中症或者重疾,亦或者身故全残这几种情况(具体视产品约定)。
举个简单的例子,老王给儿子小王买了一份重大疾病保险,缴费期20年,同时附加投保了轻症豁免和投保人豁免。那么,假设在缴费的第5年,小发生了轻症理赔,那么就触发了轻症豁免,后续15年的保费不用交了,但是重疾的保障继续有效。假设老王自己得了重疾或者身故,那么就触发了投保人豁免条款,那么小王后续的保费也不用交了,但是所有保障继续有效。
6、预算:你计划或者你应该花费的费用是多少?
有些咨询者对我这个问题怀有抵触,认为我说多少都不合适。
但这是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假如抛开投保人的经济状况,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发产品,是绝对无法做出真正契合投保人需求的方案。
那么多少预算是合适的呢?
行业中有一个判定的双十原则:一个家庭的保费支出不能超过家庭收入的10%,保额必须至少是家庭收入的10倍。
目前常见的普通双职工家庭,年收入在20万居多,按照10%的原则就是保费支出不能超过2万,假如超过了2万,家庭在保费支出上感到有一定压力。
那么是不是一定要按照这个数字走才合理呢?
其实并不尽然。原则是用来灵活运用的。
要确定合理的预算,我们还应该对自己的收入和债务情况进行分析,这两个数字决定了保额和保费支出的合理性。(我个人做方案,一般会将比例控制在5%-8%左右)
强调预算的重要性对于保险小白来说很有必要。
大多数人完全没有预算的概念,一上来就先给小孩买个平安福,缴费0元,等到大人要买的时候,发现价格竟然要去到1万元,顿时就意识到钱不够了。
然后怎么办呢?
要么硬着头皮上,一家人花个2-3万元保费,默默低头挣保费;要么暂时搁置某个家庭成员的保险购置计划,这种缺乏整体规划的投保方式,最终有可能导致风险悲剧发生。
因此,建议保险小白先自行合计清楚,我打算拿出多少预算去购买保险,然后在限额内对家庭成员的保费支出进行分配。
四
保险中的时间名词
1、犹豫期:
指投保人购入保险后,有一段冷静考虑的时间。在此期间退保,投保人基本不会产生什么损失,这个犹豫期一般为5-15天左右,视不同产品约定。
注意犹豫期的设定是急于长险,也就是保障期超过1年的产品。短险目前是没有这一强制性规定要求的。
2、等待期:
就是购入保险后,保险人不承担保险义务的周期。
比较常见的再重疾险和医疗险中出现。很多人在健康的时候都是抗拒保险,等待查出问题的时候,感觉不妙,想要买份保险来分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带病投保。带病投保违反了诚信原则,也会推高理赔数据。
因此,等待期的设置实际上是一种对保险人的保护,也可以大大减少骗保的行为发生。
目前行业通行的等待期大致为:意外险一般为3-5天,重疾险为90-天,医疗险为30天,寿险为90天。
是的,很显然,等待期越短,对被被人越有利,我们应该挑选等待期友好的保险产品。
3、宽限期:
指的是投保人在缴费期到了后,若未能缴足当期保费,但是保障依然有效的期限。
长险而言,一般都有60天的宽限期,宽限期内保障是依然有效的。只要在宽限期内交上保费,那么保单还是有继续有效的。假如宽限期依然没有交上保费,那么就会进入中止期。
以长险为例,中止期为2年,假如2年内重新申请交上保费,那么保险合同重新有效,但是等待期必须重新计算。2年内依然未能申请复效,保单就将彻底失效。
短险由于期限短,一般都是没有宽限期的,因此,要记得续保哦!
宽限期的设置避免了很多人忘记续交保费导致保单失效的问题。同时,也是退保操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点。
4、保障期:
指的的这份保单为被保人提供保障责任的期限。主要分为一年期、定期和终身。
意外险和医疗险基本都是一年期的产品,重疾险和寿险则主要为定期和终身两种。
保障期限越长,对被保人来说意味着更好的风险防范。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遭遇疾病和意外、身故的风险都在加大,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更大,因此,保费自然也会更高。
所以,不要问究竟选择保障定期还是保障终身?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取决于你的预算。
5、缴费期:
就是缴纳保费的时间。
对于短险来说,基本都是一年期的产品,一年一交的方式完成。
对于长险来说在,则有很多种选择。
通常包括有泵交(一次性交完)、3年、5年、10年、20年、30年这么几种。由此引申出另外一个问题,我应该选择缴费多少年?
我的答案通常都是越长越好,能选30年,绝不选20年。
原因很简单:
一是延长缴费期,降低当期缴费压力,我可以选择购买更高的保额;
二来,通货膨胀厉害,未来的钱不值钱是必然趋势;
三来最重要的是保险是一份风险对冲工具,你并不知道风险什么时候会来。意味着缴费期越长,出险的概率越高,那么理赔轻症实现豁免保费或者重疾理赔后结束合同,都意味着节省了一大笔原本应该要支出的保费,实现了低投入高杠杆的对冲。
6、两年不可抗辩期:
指的是保单生效超过2年后,保险公司不得解除保险合同。
这原本是用来保护消费者,避免保险公司店大欺客,以各种理由拒赔和解除合同。但目前却经常被销售人员用来误导消费者带病投保,实际上这是错误的。
购买保险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诚信原则,假如被保人明知自己不符合购买要求,企图熬过两年就万事大吉,这对于其他投保的健康体来说,是不公平的。
虽然保险公司不能解除保险合同,但是并没有规定说一定要给与赔付,这是两个概念。
我们还是尽可能的倡导如实告知,诚信投保,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纠纷的产生。
五
投保的途径有哪些?
目前完成投保的常规途径无非就是五个渠道: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网络投保、银行渠道和电话销售。
简单的说说各个渠道的区别:
1、保险代理人就是和保险公司签订了代理协议的分销队伍,根据国家法律规定,代理人只能有一个保险公司的代理权,所以平安的只能卖平安的,产品局限于某家公司。
这部分群体的数量最为庞大,也是目前保险销售的最重要途径,绝大部分人所能接触到的就是无处不在的保险代理人了。
2、保险经纪人是隶属于保险经纪公司,而保险经纪公司可以同时和多家保险公司签约合作。所以保险经纪人的角色实质上是保险顾问的角色,帮助投保人指定保险方案,收取佣金的群体。
3、网络投保渠道目前也有不少,包括保险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