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发现更多精彩!
精彩内容
本期带你走进出血性卒中,了解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看看当前的诊疗方法有哪些,以便更好地在出血性卒中发生时得到及时治疗。
什么是出血性卒中?
出血性卒中
出血性卒中指脑内的血管破裂出血后,血肿压迫脑实质或者血液刺激脑细胞、影响脑脊液的循环,从而引起脑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什么又是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出血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自发性出血。其病因多样,绝大多数是高血压动脉硬化的血管破裂引起,故有人也称高血压性脑出血。脑出血与高血压病的关系密切,为中老年人常见的急性脑卒中,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是我国脑卒中中死亡率最高的临床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进入颅内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中80%的病因为脑动脉瘤破裂。脑动脉瘤为血管壁局部薄弱而产生的瘤样突起,就像是在脑血管壁上吹起的一个气球。当脑血管收缩,或动脉瘤体内血液充盈到极限时,就会导致瘤体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提问者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该如何及时诊断并积极治疗呢?脑出血
1
诊断
诊断要点:有高血压病史者,在情绪激动或体力活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伴偏瘫、失语等体征,应考虑本病。CT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2
治疗
包括内科对症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早期康复治疗。外科干预的目的主要是尽快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挽救生命,其次是尽可能早期减少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降低致残率。外科治疗包括去骨瓣减压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穿刺血肿碎吸术、内窥镜血肿清除术、微创血肿清除术和脑室穿刺引流术等。微创血肿清除术
内窥镜血肿清除术
脑室穿刺引流术
蛛网膜下腔出血
1
诊断
诊断要点: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出现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CT检查显示蛛网膜下腔内高密度影,脑脊液检查为均匀一致血性,可明确诊断。
其中,头颅CT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方法,可显示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最有价值的方法。有动脉瘤破裂先兆的可行CTA和MRA;脑脊液检查: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具诊断价值和特征性的检查;2
治疗
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开颅夹闭术和介入栓塞术。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是颅内动脉瘤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已经有很长的历史,针对大多数动脉瘤术后效果较好。动脉瘤夹是钛合金材料所制,可不受MRI、机场安检设备及金属探测器等设备影响。
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是用很细的导管通过股动脉到脑内动脉再到动脉瘤,然后用弹簧圈填塞动脉瘤,或用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术后需定期随访,评定栓塞的效果。
END▼往期精彩回顾
▼1.“中风”知多少?
2.出血?缺血?我们来分一分!
3.出血性卒中患者如何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
下期精彩
脑卒中患者为什么需要康复治疗?脑卒中康复治疗有哪些方法?脑卒中患者应何时进行康复治疗?文字内容参考来源:脑卒中防治百问
编辑:徐建芳、陈俊敏、刘玉兰
审核:浙大一院神经内科健康宣教小组
申明: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卒中防治与你同在
长按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