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术后并发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康复治疗师用爱心和双手带给患者希望
TUhjnbcbe - 2021/2/7 1:27:00

康复科——听不到风驰电掣的救护车呼啸,看不到手术台边的惊心动魄,没有心电监护“滴答”声的扣人心弦……这里更多的是一滴滴汗水的努力、一声声鼓励的振奋、一句句问候的关切和一张张笑脸的和谐。

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治疗师

1

治疗师不是按摩师

康复治疗师,许多人还不了解这个职业,常常被患者或家属乃至医学同行称呼为“按摩的”。面对误解,邓赟没有气馁,而是用自己的辛勤工作让大家了解康复治疗师不是“抗大腿”“做保健”“玩玩具”“喊口号”的。

虽然,康复治疗师没有像临床科室那样面对生与死的压力,但却肩负着每一个有障碍人士的自由和其家庭的幸福。康复治疗师要根据每一个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障碍,做出专业的康复诊断和功能评估,进而制定康复计划和康复目标,并在每个康复阶段用不同的手法、不同的技术帮助和改善患者的功能,使之可以继续独立的在这个社会中生活下去,享受人生的美好。

当看着患者一步步从翻身到坐起,从坐起到站起,再到开始迈步、开始转移,最后出院的那一刻,是治疗师最自豪的时刻。患者有了生存的价值,同时治疗师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2

治疗师也有自己的艺术

年的夏天,邓赟接诊了一个脑动脉瘤破裂术后的女孩,她是某大学的研究生,正值青春年华,却因病休学,父母每天陪在床边,除了叹息和流泪也别无他法。

年轻的女孩,曾经一度抑郁,不吃不喝。不配合就会影响康复治疗的效果,因此邓赟每天逗她开心,陪她聊天,告诉她目前状况的预后,和她一起分析治疗计划和效果。渐渐地她从开始的四肢瘫痪只能被动活动,一点点的恢复主动活动,恢复坐位平衡、立位平衡,学会迈步,甩掉轮椅开始上楼。

一个优秀的治疗师,不但需要有清晰的临床思维、专业的治疗技术、整体的康复理念,还要有一颗会感受的心——同理心,就是站在患者立场上去思考的心。同理心并不止是用眼去观察,还要用耳朵去倾听,用心去理解,更可以把去观察进化到去感受,用多感觉刺激去强化患者的能力,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这位女孩曾说过:“你们治疗师很厉害,不仅治疗我的手脚,帮助我学会怎么去运动,有时还像个心理治疗师,解决我的心理问题”。

其实治疗师做的,不只是给予患者尊重、鼓励、安慰,还要洞察、回避、化解患者消极的负面情绪。当一个患者跟你由最初的不信任和怀疑,过渡到对你无理由的信任甚至依赖时,那就是你价值最好的体现。所以,治疗师,也有自己的艺术。

3

信任是治疗的开始

年8月,一位脊髓炎导致下肢瘫痪的老人来到了康复治疗科,刚来院时完全不能下地活动。在这之前,医院辗转就医进行康复治疗,但效果微乎其微,因此老人和家属都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前来就诊。

别看邓赟年轻,但工作经验却十分丰富。他知道治疗前与患者建立互信是最重要的,邓赟说:“如果一名患者不信任自己的康复师,所有的治疗将是徒劳无用的。因此,每每面对失去信心的患者,邓赟总会先着手驱散患者心中的阴霾,逐步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信。

开始工作后,邓赟发现这位老人固执异常,常常拒人千里之外。但邓赟也发觉老人眼光中不时流露出对回归生活的渴望,目光会时常盯着窗外的阳关和绿叶,每到这时邓赟会轻轻推着老人来到窗前,让老人仔细欣赏窗外的景色。渐渐地,老人开始主动接受邓赟,有时苍老干瘪的手会搭扶在邓赟手上,眼神中开始有了对邓赟的依赖,邓赟给老人说治疗,老人也会认真倾听并点头赞许……

治疗过程是艰苦的,邓赟负责的老人每年都进行着枯燥的康复训练,一个动作下来,老人和邓赟都已经是大汗淋漓、呼呼带喘,但每取得一点点进步,邓赟和老人就会相视一笑,相互鼓劲加油。经过一个时期的康复治疗,老人奇迹般站立起来,之后在邓赟的治疗下居然能够借助助行器缓慢行走了,老人向邓赟竖起了大拇指。之后,老人每次过来治疗只找邓赟,这种信任让邓赟也十分感动。

          

康复理疗科每天工作都很繁忙,邓赟和同事们每天要接诊治疗50余名患者,忙起来顾不上喝水休息。遇有兄弟科室会诊治疗任务,邓赟他们还会轮流前往病房,在病床前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工作中,邓赟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员,每天都会佩戴*徽上岗服务患者,一位老患者曾对他说:“大夫,我是一位老*员,有你这样出色的年轻*员为患者服务,我们放心。”

“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是邓赟恪守的人生信条,他将自己对人生和医学的认识分享给跟随的见习医师、规培医师和进修医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启迪心灵,并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所有人:我,是一名康复理疗师。

来源:医院

通讯员:张妍刘冠楠张硕李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康复治疗师用爱心和双手带给患者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