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头剧烈疼痛,呕吐,别不当回事,有可能是颅内动脉瘤!寒冬来临,天气越来越冷,血管骤然收缩将导致血压突然上升,在本身有高血压患者的身上这种表现更为明显,这时候脑卒中的发病率会达到高峰。脑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就是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表现。脑动脉瘤由于无法承受巨大的压力变化极易破裂。
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并非我们常说的良性肿瘤或者恶性肿瘤,它是指颅内动脉的动脉壁薄弱后引起的局部性异常膨出,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形象地说,就像老旧自行车轮胎充气后局部鼓包一样。
所以严格上说它并非真正意义上肿瘤,更不存在肿瘤的良恶性之分。
颅内动脉瘤怎么形成
目前仍不清楚确切的发病机制,但总结均可归纳为血管壁本身出了问题,犹如车胎鼓包,存在局部的薄弱点,可以是血管本身的先天发育问题(先天性),或血管的正常老化(如动脉硬化),或突然的外力作用受损(创伤、感染等)。
动脉瘤好发于脑大动脉分支或分叉的隆突处,此处是血管壁的薄弱部位,即中层缺陷和血流冲击点,如果内弹力层退化,就会逐渐膨出而形成动脉瘤。但我们目前仍无法预判是否存在血管壁的问题。
临床表现
动脉瘤未破裂前,一般没有症状,有的病人会因为动脉瘤逐步增大过程较慢,压迫脑组织引起特殊部位的损害表现。动脉瘤扩张到一定的程度会破裂,像吹气球,气球如果吹得太大了就破了。动脉瘤越大,血管壁就会越薄弱,血管壁会承受不住压力,于是就发生破裂。
一旦发生破裂,血液从血管内进入蛛网膜下腔,通常会引起剧烈的炸裂样疼痛,脑动脉瘤破裂的死亡率可达30~50%,幸存的患者中仍有高致残率。
由于破裂是不可预测的,因此称之为“不定时炸弹”。
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动脉瘤破裂后所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比如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抽搐和意识障碍等。此外,动脉瘤体积过大还会对周围的神经、脑组织造成压迫,产生相应的神经功能缺陷。
如何发现和预防
颅内动脉瘤通过常规的体检抽血化验检查不出,但是可以通过无创的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者有创的脑血管造影(DSA)这些成像技术来诊断,其中有创的脑血管造影被称作颅内动脉瘤的诊断“金”标准。
先天性发育和血流持续冲击这两个因素我们没有办法去控制,但是其他方面我们还是可以预防的。
首先,要控制感染的发生,医院就诊,防止感染性疾病对血管的损害。
第二,要注意动脉硬化的发生,要改变现有不良的生活,比如吸烟、酗酒、高脂、熬夜以及缺乏运动等等。
第三,要尽量保护自己,避免遭受重大外伤,尤其是头颅外伤。
治疗方式
通常认为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的直径超过5mm,瘤体形态不规则,位于易破裂出血位置的动脉瘤应当早期干预,通过及时的手术治疗解除出血风险。更重要的是,要听取专业医师的建议。
a.)动脉瘤夹闭术
b.)动脉瘤栓塞术
c.)支架辅助
后两种都属于介入手术
如果不幸遭遇动脉瘤已经破裂出血,那治疗方法有开颅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两种方式。
开颅夹闭手术:就是要在动脉瘤的瘤颈处用一枚很小的金属夹阻断动脉瘤出血。
介入栓塞:是指采用微创的方法通过血管内的治疗在动脉瘤囊内填塞弹簧圈或者使用血流导向装置阻断冲击动脉瘤内的血流,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来源:综合网络
★《健康南太湖》:湖州市干部保健中心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