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院服务百姓的“杀手锏”,医院发展的“生命线”。如何让“科技兴院”的口号落到实处,让大众对健康医疗服务有更好的感知,一直是恩泽人深度思考的课题。为了让大家能够进一步了解恩泽医疗在医疗技术层面的努力,同时多一部实用的恩泽特色医疗技术“使用说明书”,在此我们专门开辟了“聚焦医疗技术”专栏,以科普为主线对特色医疗技术进行分批展示介绍,为您的健康需求奉上有针对性的“实用干货”。
手术中的胡小铭
拆除藏在脑子里的“定时炸弹”脑动脉瘤,通常被称为颅内的“定时炸弹”,其危险性可想而知。医院神经外科,有一群“拆弹专家”,每天都上演着“拆弹风云”。
“胡主任,一患者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A显示有3个动脉瘤,目前已神志不清。”9月的一个晚上,神经外科主任胡小铭接到了一个急诊电话。
患者是72岁的孙婆婆,一天前她突发头痛,几个小时前出现了神志不清的症状,家医院。
“头颅CTA提示患者的前交通动脉、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以及右侧大脑中动脉各有一枚动脉瘤。”胡小铭随即启动颅内动脉瘤患者救治流程,召集脑血管病专科团队进行讨论,根据该患者的影像学特点,考虑右侧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可能性较大,但不能排除其他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但如何同时处理这三个动脉瘤呢?因为同时处理的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经科内深入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可通过同一切口一次夹闭三个动脉瘤,让患者一次手术同时解除三个“炸弹”,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与手术痛苦。
手术由胡小铭主刀,侯勇主任医师、阮升硕士共同配合。手术显微镜下,只见胡小铭从患者的右侧眶上外侧小骨窗入路,先夹闭右侧后交通动脉瘤,接着沿颈内动脉末端向大脑中动脉显露动脉瘤并夹闭,最后沿颈内动脉末端向内侧显露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后夹闭前交通动脉瘤,夹闭结束后,用血管多谱勒探查载瘤动脉,确认夹闭成功。术中运用了神经电生理、术中荧光造影、血管多普勒监测及神经内镜辅助为手术保驾护航,成功的拆除了患者脑中的这“三颗炸弹”,紧张的手术后,孙婆婆转危为安。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医院神经外科完成了多台;脑血管造影术超过了余例,年省卫健委DRG绩效报告中全省排名第三。收治的患者中,最小的才15岁,年龄最大的达到了91岁。
据了解,医院神经外科于年率先在台州市独立开展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工作,年顺利通过浙江省卫生厅组织的医学会专家的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医院进入国家卫计委发布的医院。年,神经外科参加了国家卫计委“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项目。
脑动脉瘤是脑部疾病中的“三高”拥有者,高患病率、高破裂率、高死亡率。它是指在血流的冲击下,脆弱的血管壁慢慢地鼓起一个小包,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管壁会越来越薄。当人们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情况下,容易发生破裂,危及生命。
“动脉瘤就像一个气球,球壁越薄越容易被引爆。”胡小铭说,目前我们“对付”脑动脉瘤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开颅夹闭就是用一个钛金夹子夹在瘤颈处,阻断血流冲刷瘤壁的道路,而介入则是用弹簧圈填充动脉瘤的内部使血流无法进入。
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利弊。夹闭手术,复发率低,费用低,但因其是有创手术,术中风险和难度都较大。介入手术创伤小,但其费用较高,有一定的复发率,对动脉瘤的形态有一定的选择。
因此,神经外科的脑血管病亚专科分为颅内动脉瘤夹闭和介入专业小组,每一个病例,亚专科团队成员都会共同讨论,根据病情和患者的综合情况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
“几年前,我科动脉瘤手术大部分是破裂后的急救,随着学科的发展,大家对该疾病认识度的提高,体检筛查的普及,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逐年上升。”胡小铭说,常规的头颅CT无法发现脑动脉瘤,需要头颅CTA或头颅MRA才能发现。因此也建议40岁以上,特别是有高血压病、动脉瘤家族史、糖尿病的人群,加强对颅内动脉瘤的筛查,减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大家都在看:热灌注化疗给肿瘤“泡温泉”;心衰管理人工智能上线恩泽一周报供稿
小南编辑
一帆责编
李沂航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获得授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