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术后并发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医院胡小铭多发动脉瘤夹闭一
TUhjnbcbe - 2021/1/8 20:28:00
http://www.cheguanjia168.com/wlqs/9535.html http://www.cheguanjia168.com/wlqs/9535.html

10月27日—30日,我国神经介入界高端国际会议----第十六届东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大会(OCIN)在上海举行。来自美国、法国、荷兰、德国、土耳其、日本、加拿大、韩国等国家的神经介入著名专家和国内神经介入顶级团队、全国近名同道在这里谈经论道、学习交流。

手术直播是历年OCIN大会的最大看点。今年的大会上,我院介入科(国家高级卒中中心)脑血管介入病区的医生作为国内首个应邀参加手术直播的团队,与主办方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以及土耳其素有“神经放射科领头羊”之称的卡拉帕萨医学院柯切团队一道,共同向世界同行展示精湛手术技术。除了OCIN大会现场的近名同道,还有全球近万名脑血管专业同仁通过互联网转播实时观看手术技术。虽然省医介入科进行手术演示并不罕见,但是通过互联网向全球进行手术直播演示,这还是第一次。

大会现场,我院介入科主任李天晓和多国专家共同启动了“世界卒中日”宣传周系列活动。

10月29日上午,省医导管室的手术正在有序进行。第五导管室里,介入科王子亮、许岗勤、汪永锋为一名68岁的颈动脉狭窄老先生实施“经桡动脉颈动脉支架成形术”。老人在两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麻木,伴头晕且逐渐出现视物不清,CT检查显示“左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约90%”。狭窄导致脑供血严重不足,不进行干预患者病情会越来越严重。

上午10:55,第五导管室的手术画面在上海OCIN会议现场大屏幕清晰显示。

在第三导管室,介入科副主任朱良付与吴立恒、周志龙、张坤等医务人员为一名37岁的男性脑梗患者实施“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开通术”。患者有高血压等诸多高危因素,最近两个月中风两次,并伴有言语障碍、视物模糊,检查结果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如不及时治疗,会因脑组织反复的低灌注造成严重脑梗,终致残疾。

上午11:20,在上海的OCIN大会现场,第三导管室的手术画面在大屏幕播放。

在上海OCIN大会现场,手术同步直播由介入科李天晓主任主持。他为大家详细讲解手术操作步骤及要点、难点。现场的多位国内外专家对手术进行了点评,参会者就手术相关事宜进行提问,现场气氛热烈。

手术整个过程流畅,操作规范,术中主刀、助手、麻醉和导管室技师、护理团队配合堪称完美。上千双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OCIN大会主席团和全球脑血管病专家们、现场同道对我院介入团队行云流水般的手术和精湛娴熟的技术深表赞叹。

今天下午,介入科白卫星、许斌、贺迎坤和李立、段光明、韩冰莎两个医疗组还将分别实施“颅内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入术”、“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的两场手术直播。

今天介入科脑血管介入团队展示均是难度较高、代表国际一流技术水平的手术。在国际会议上现场直播如此高难度的手术,可以说是承担了不小的“风险”,稍有偏差都会被慧眼如炬的专家们发现。但省医脑血管介入病区医生对此胸有成竹。这与多年来整个介入团队的执着与坚持是分不开的。

多年来,省医介入科脑血管介入团队在科主任李天晓教授的带领下,广泛开展脑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拓展各项新业务、新技术,在脑动脉狭窄、颅内血管非急性期闭塞开通、急性脑梗死取栓、脑动脉瘤等疾病治疗上具有丰富的经验,多项技术在国内、国际处于领先地位。此次成功在国际会议上直播手术,标志着我院介入科脑血管疾病的诊疗技术向着“从国内领先到国际一流”的目标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图文:宣传科介入科

责编:许晓波张书豪

敬请

TUhjnbcbe - 2021/1/8 20:29:00
http://www.mkwph.com/hdzz/11965.html http://www.mkwph.com/hdzz/11965.html

徕卡神刀博览

第51期

神外前沿讯,本期神刀博览栏目,分享医院神经外科胡小铭教授的多种监测技术辅助下颅内多发动脉瘤眶上外侧入路一期夹闭手术一例。

众所周知,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高致残率及致死率的疾病,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据Uptodate报道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为3.2%,其中20%-30%为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估计发生率6-16/,。现认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死亡占人口总死亡数的0.4%-0.6%。约10%的患者会在院前死亡,只有1/3的患者在治疗后获得“良好结局”。

大多数颅内动脉瘤(约85%)位于前循环,主要在Willis环。常见的部位包括前交通动脉与大脑前动脉交界处、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交界处,以及大脑中动脉分叉部。

胡小铭教授表示,眶上外侧入路作为翼点入路的替代方案,由Hernesniemi教授于年最早提出,眶上外侧入路用于夹闭颅内前循环各部位的动脉瘤是翼点入路一种很好的替代方案。

两个入路比较

黑色实线为翼点入路手术切口,虚线为骨瓣大小;红色实线为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切口,虚线为骨瓣大小(图片引自ChinJNervMentDisVol.42,No.3March),神外前沿编者注

此后欧美及亚太地区多个神经外科中心开始采用此入路。Hernesniemi教授认为此入路替代翼点入路可以减少对面神经的影响,基本上避免了术后颞肌萎缩,患者外貌和咀嚼功能保留完好;而且眶上外侧入路减少了在颅底的操作,也相应降低了术后硬膜外血肿和对面神经的影响,并可能降低因脑膜破损和部分蝶窦开放引起的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的发生率。

据了解,我国从年开始有少数几位学者开始开展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动脉瘤,医院神经外科从年开始应用该入路治疗颅内动脉瘤、颅内肿瘤等疾病。

以下为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胡小铭教授团队的显微手术视频案例——多种监测技术辅助下颅内多发动脉瘤眶上外侧入路一期夹闭。

手术视频

长按或扫描上面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院胡小铭多发动脉瘤夹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