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术后并发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弹簧圈Coils
TUhjnbcbe - 2020/12/21 7:52:00

笔者一直对弹簧圈比较感兴趣,正好前几日聊起,所以今天来写一写。

习惯性地先从历史写起,笔者惊讶地发现弹簧圈的历史竟然这么短。俄罗斯神经外科的Serbinenko教授在颈动脉和脑动脉血管闭塞,球囊扩张术的基础上,于60年代设计了一枚装有微小的不透射线远端金粒的球囊,并使用双球囊(乳胶或硅胶)技术“Shepherdballoon”来栓塞脑动脉瘤。文章发表后,70年代起,许多术者先后尝试使用血管内球囊技术来治疗脑动脉瘤。(顺便吐槽下,这可是冷战时期,果然科学技术是普世价值~~还有球囊远端显影是从这儿来的嘛~)

图1FedorA.Serbinenko教授

图2动脉瘤球囊栓塞技术(这个技术看起来好粗暴)

然而因为球囊栓塞术的局限性,譬如小动脉瘤、颈部宽大的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急性期以及存在血管痉挛的患者都是禁忌,90年代研究者的数据同时显示球囊栓塞手术相关的死亡率为18%左右(其实一句话,哪有动脉瘤长得正好和球囊一样的~~这不就容易破裂嘛)。在弹簧圈/可拆卸线圈出来之前,脑动脉瘤唯一可靠、可控和成功的治疗方式还是外科手术钳夹Clipping(年起~)。(此处吐槽下其实球囊出来前后40~60年代就有专家尝试在动脉瘤内插入针或电线或电磁铁,通过加热或直流电的方式来促进血栓形成,不过因为大部分患者术后很快就颅内出血死亡了,此处不详细介绍)

因此,研究者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较小的栓塞物体,同时亦可柔软贴合脆弱的动脉瘤,而不会引起其破裂。我们都知道脑动脉微弱、狭窄和曲折(相比之下主动脉真是傻大憨粗),因此微导管和微导丝很容易就被引入了神经领域,同时也像EP一样有脑动脉磁导航导管~~也像EP一样出来没多久就不见了。。。

在不断的尝试中,意大利专家GuidoGuglielmi教授和美国UCLA团队共同发现了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奠定了弹簧圈可分离的基础,这就是“电解现象”(亚铁离子从阳极向阴极的移动),向不锈钢线施加4mA的正电流,引起靠近磁铁的线段腐蚀,通过电解使动脉瘤中的磁铁脱落。研究者们随后更改金属材质,将一个可分离的铂金线圈,焊接至不锈钢输送线上,铂金作为贵金属不受电解的影响,同时生物相容性高,因此最早的可分离弹簧圈诞生了。

图3分离原理示意图

图年最早的弹簧圈

图5弹簧圈的创始人,GuidoGuglielmi教授

于是弹簧圈又被称为GDC(Guglielmidetachablecoil),在年时只有3种,到年第一次获得FDA批准时,已经有上百种(材料太容易获得了~)。此处再说一个现象,电血栓现象Electrothrombosisphenomenon,理论上带正电的弹簧圈可吸引带负电荷的血液内离子(白细胞、红细胞、纤维蛋白原等),于金属周围形成血栓。血栓的质量与电流和时间成正比,在年研究者们对肝素化的血液体外研究发现,当使用铂电极并给额定3分钟电流时,1mA时血栓质量为10mg,2mA下为12mg,3mA下为26mg,10mA下为85mg。因此在1mA的情况下,(电)血栓的质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里笔者有一个小白疑问,直接电肯定是不太对的......毕竟这不是消融,而且也不像心肌有肌层厚度可以趟一趟,不过血栓怎么控制呢?还是放进去不控制?)

图6弹簧圈输送器械示意图(1.线圈推动器;2.推送标记点;3.导管以及两个标记点;4.封堵线圈)

笔者其实有一个很深的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弹簧圈出来变成了一个圈?支架、导管这种硬的比较好理解。已知弹簧圈是一种由惰性材料组成的线圈,可由各种金属组成,如需达到最佳强度会使用镍钛锘、铂、镍、铱和钨等材料制作合金,铂(92%)和钨(8%)合金是目前的主要材料。(顺便这些材料真的是到处都买得到~)

图7常用弹簧圈金属及其合金相对镍的强度

随后工程师根据不同的生物相容性、硬度和压力-应变曲线等选择一种金属后,通过一级(1°)到二级(2°)再到三级(3°)结构的一系列转换来创建弹簧线圈,如下图:(下图中3°是螺旋线圈,但可根据设计绕成任意数量的三级结构—球形、不规则形,等,并具有特定的直径D3和长度L)

图8螺旋线圈的三级转换(其中每一级线圈的直径,尤其是D2主要影响了产品的刚度)

顺便,此处补充个常识,一根线的刚度是由它本身的材料确定的,而线圈的刚度,则与弹簧的物理特性有关。弹簧的刚度与弹簧常数k成正比,具有次级形状时,与次级形状亦有关:

(简单总结:k值越小,线圈越软。因此线圈的刚度与D1的四次方成正比,与股线的G特性相关,而与线圈的平均D2的立方成反比。刚度与形成次级结构时在芯轴上每单位距离的卷数n成反比,所以卷数越多,弹簧圈越柔)——三级的话就把原D2当D1,D3作为D2套入公式即可。

即使不是记忆金属的线,制作成为弹簧,形变后都会尝试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就是弹簧的“恢复力”。恢复力的存在是弹簧的一大特征,当所采用应力不超过组成材料的限制时,应力消失后恢复为原始形状时弹簧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应力超过上限恢复不到原始形状,那就叫“塑性变形”。(解答了笔者多年的疑惑,顺便奔溃地发现这是高中的内容。。。载荷-扭矩性质)

今天就到这,神经很难,只能慢慢来。

参考文献:

1.T.Kojima,S.Miyachi,M.Negoro,etal.Coilretrievalfollowingembolizationofcerebralaneurysms.InterventionalNeuroradiology9(Suppl1):-,.

2.M.FareedK.Suri,MuhammadZeeshanMemon,AdnanI.Qureshi.Treatmentofunrupturedintracranialaneurysmsusinginternallyexpandingcoils.JournalofVascularandInterventioanlNeurology1(2)April,.

3.ZachDovey,MukeshMisra,JohnThornton,etal.Guglielmidetachablecoilingforintracranialaneurysms.ArchNeurol.;58:-.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弹簧圈Co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