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2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1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12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11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10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9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8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7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6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5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4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3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2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1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12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11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10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9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8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7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年6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5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TOP1★
赵明
医院
标题:一种应用于难治性颅内狭窄的支架新技术
内容提要:
颅内狭窄的血管内治疗是神经介入外科领域最具争议的课题之一。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的常见病因,两年后复发率高达30%。最初人们倾向于使用颅内支架降低这种风险,而年发表的SAMMPRIS研究得出结论,积极的常规治疗优于Wingspan经皮血管成形术(PTAS)。其中PTAS组33例卒中患者中,25例发生在支架置入后的1天内,8例发生在2-6天。尽管Wingspan支架获得了FDA的批准,但它的植入与较高的术后并发症有关,这可能解释了它在SAMMPRIS研究中缺乏疗效的原因。Wingspan出现术后并发症的一个原因可能是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之间需要进行微导管交换......
(感谢赵明编译、卢旺盛教授审校、洪波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一种应用于难治性颅内狭窄的支架新技术
★TOP2★
陈成伟
医院
标题:当遇上“牛型弓”——经桡动脉入路采用近端球囊导引导管进行取栓术
内容提要:
目前而言,支架取栓与中间导管抽吸是治疗颅内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已知使用球囊导引导管(BGC)可在取栓过程中实现近端血流阻断,从而改善再灌注结果。股动脉入路是常用的手术入路,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解剖结构特殊或血管迂曲,则需要经桡动脉替代途径。然而,由于外周血管直径较小,置入BGC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最近,来自德国古腾堡大学医学中心的Maus等通过经桡动脉入路导入近端BGC,并通过支架取栓成功实现颅内血管闭塞再通,该报道发表于近期的《InterventionalNeuroradiology》杂志......
(感谢陈成伟编译、吴培副主任医师审校、洪波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当遇上“牛型弓”—经桡动脉入路采用近端球囊导引导管进行取栓术
★TOP3★
戴家兴
哈尔滨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
标题:aSAH后最初瞳孔状态是预测院内死亡率的重要因素
内容提要: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现有公认的评分是Hunt-Hess分级(H&H)和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合会(WFNS)分级,主要根据神经系统症状的程度和意识水平评估。此外还有根据头部CT结果评估患者血管痉挛风险的Fisher分级。鉴于根据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对患者进行临床常规检查和研究纳入的重要性,评估和优化aSAH的预后评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既往针对脑出血等疾病的研究中,临床医生提出根据患者瞳孔变化情况结合其它神经功能评分构建的GCS-pupil评分和Eppendorf-Cologne评分。众所周知,瞳孔扩大并固定可能是颅内压升高的征兆,颅内压升高导致同侧动眼神经横穿蝶骨的部分被压迫。颅内压进一步的恶化可导致对侧瞳孔直径大小及间接对光反射出现变化。这项回顾性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瞳孔状态对aSAH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并提出新的aSAH评分用于预测院内死亡率......
(感谢戴家兴编译、吴培副主任医师审校、许奕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aSAH后最初瞳孔状态是预测院内死亡率的重要因素
★TOP4★
张言伟
哈尔滨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
标题: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并发症:颈动脉入路比较股动脉入路
内容提要:
在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手段,尽管经股动脉支架成形术已经成为手术高风险人群的替代治疗。多项研究表明,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相比,经股动脉支架成形术发生围手术期卒中的风险更高,尤其在老年人和有症状的人群中。年,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技术——经颈动脉入路支架成形术。该技术经特殊的设计使颈内动脉的血流发生逆转进而达到脑保护作用,该技术也可避免经股动脉入路需要通过病变主动脉弓的操作带来的并发症,而颈动脉和股静脉间在体外搭建的通路和过滤装置实现了返流血液的安全回输。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卒中和死亡率......
(感谢张言伟编译、张磊博士审校、洪波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并发症:颈动脉入路比较股动脉入路
★TOP5★
李磊
同济医院
标题:CTA评估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价值:与临床中错误判读的相关因素
内容提要:
血管内治疗(EVT)是急性脑大动脉闭塞的标准治疗,因此目前建议使用CTA对所有可能需要EVT治疗者进行大血管闭塞的快速筛查。然而值的注意的是,由于M2和A2段血管直径较小等因素的存在,有可能存在误诊。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放射科医师(尤其是非神经放射科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正确判读CTA的能力。了解与误诊相关的潜在因素可能有助于CTA结果的准确判读。因此,来自荷兰Zuyderland医学中心放射科的RobertM.Kwee等人开展了此项研究,目的是调查与CTA判读错误的相关潜在因素,相关结果发表在年03月的《AmericanJournalofNeuroradiology》上......
(感谢李磊编译、易婷玉副教授审校、洪波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CTA评估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价值:与临床中错误判读的相关因素
★TOP6★
杨永祥
医院
标题:局灶性脑动脉病导致的青年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
内容提要:
局灶性脑动脉病(FocalCerebralArteriopathy,FCA)是指颅内大动脉的单侧局限性狭窄,可以导致供血区脑组织梗死。短暂性FCA是指病变在6个月之内未进展。进展性FCA所占比率在总发病人群的6%左右。就目前而言,区别短暂性和进展性FCA通常比较困难,其中病程和反复DSA检查是诊断进展性FCA的关键因素。FCA首先于年报道,是导致儿童卒中的常见原因。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5例局灶性脑动脉病导致的青年及成人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于年3月发表在Stroke杂志上......
(感谢杨永祥编译、吴培副主任医师审校、洪波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局灶性脑动脉病导致的青年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
★TOP7★
Xiaoye
同济医院
标题: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取栓术:椎基底动脉钙化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内容提要:
后循环大血管闭塞(posteriorcirculationlargevesselocclusion,pc-LVO)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1%,占大血管闭塞的5%。但并非所有接受取栓的pc-LVO患者都能获得良好预后,仍有约50%患者即使血管再通,90天mRS评分只有4~6分。识别出预后不佳的患者,可能对患者、家属和医生之间共同治疗决策的制定会有帮助。在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取栓的患者中,颈内动脉颅内段钙化与预后不佳相关。在21%的老年人群和55%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发现存在椎基底动脉钙化(vertebrobasilararterycalcification,VBAC)。因此,来自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P.AlanBarber等人开展了此项研究,目的是在接受取栓的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患者中研究VBAC与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相关结果发表在年02月的《Stroke》上......
(感谢Xiaoye编译、张磊博士审校、洪波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取栓术:椎基底动脉钙化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TOP8★
李司司
医院
标题:美国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实验vs.非临床试验患者的机械取栓预后对比研究
内容提要:
近年来,随着机械取栓技术的不断成熟,AHA指南正在逐年更新。既往指南的更新主要基于多中心前瞻性RCT研究,如年AHA/ASA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更新主要基于包括:MRCLEAN、ESCAPE、SWIFTPRIME、EXTEND-IA、REVASCAT在内的8项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年指南的更新主要基于DAWN和DEFUSE3试验的结果。上述试验均证实在符合试验入组标准的情况下,患者大多能表现出良好的预后。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对于不符合既往随机对照试验入组标准的患者,血管内治疗如颅内或颈动脉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的不良结局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仍较高。这些差异是由于临床试验中纳入了基线特征更加理想的患者(cherry-picking现象)所造成的。因此,想要在实际的机械取栓中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则需要对临床试验和非临床试验中机械取栓不良结果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进行深入了解。为此,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医学院的Qureshi医生团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发表在年的Neurosurgery杂志上......
(感谢李司司编译、吴培副主任医师审校、洪波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美国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实验vs.非临床试验患者的机械取栓预后对比研究
★TOP9★
王文佳
标题:亲水性聚合物涂层血流导向p48联合单抗血小板治疗急性破裂动脉瘤的早期临床经验
内容提要:
早期干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目的是预防再出血。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和开颅夹闭是急性破裂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然而二者均有一定局限性。血流导向(FD)治疗动脉瘤闭塞率高,已成为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方案之一。但是,FD治疗破裂动脉瘤有一定局限性,因为FD支架(FDS)需要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此外动脉瘤延迟闭塞与出血并发症可能有关。目前市面上有多种不同类型的FDS可供使用。p48MW是一款新型FDS,可用于治疗直径1.75至3mm的远端动脉瘤。p48MW表面的亲水性聚合物涂层(HPC)具有显著的抗血栓形成作用。最近一项研究报道了p48MW联合普拉格雷单一抗血小板治疗(SAPT)未破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然而,p48MWHPC治疗破裂动脉瘤尚无文献报道。该研究回顾性分析并总结了p48MWHPC联合SAPT治疗急性破裂动脉瘤的早期临床经验,报道如下......
(感谢王文佳高谋编译、陈骅副主任医师审校、许奕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亲水性聚合物涂层血流导向p48联合单抗血小板治疗急性破裂动脉瘤的早期临床经验
★TOP10★
凌冶平
哈尔滨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
标题:WovenEndobridge作为动脉瘤夹闭失败后再治疗措施的可行性探讨
内容提要:
动脉瘤夹闭术作为一种常规治疗方法,有4%-8%的患者术后动脉瘤有残余,1%-3%的患者动脉瘤会复发,动脉瘤残余存在再破裂的风险,每年大致发生率为0.8%。在动脉瘤残余及无法行动脉瘤夹闭的病例,WovenEndobridge(WEB)作为一种血管内治疗方法被应用。目前有病例报道证实WEB在复发动脉瘤以及宽颈动脉瘤的治疗中是可行有效的。本文主要研究WEB在动脉瘤夹闭失败后作为再治疗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选取年1月至年1医院进行开颅动脉瘤夹闭失败后,用WEB治疗残留动脉瘤患者的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临床基线数据、影像学数据、动脉瘤解剖学特征(位置、高颈囊比、瘤颈直径)......
(感谢凌冶平编译、李聪慧教授审校、许奕教授终审)
相关链接:
WovenEndobridge作为动脉瘤夹闭失败后再治疗措施的可行性探讨
即日起“神经介入资讯”更名为“神介资讯”
END相关回顾年3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2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1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12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11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10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9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8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7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6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5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4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3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2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1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12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11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10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9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8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7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年6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年5月“文献编译”专栏人气top1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