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无故充血
滴点眼药水了事
不能马虎、不能马虎
可能摊上大事了
日前,我院成功实施首例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术,成功挽救了患者生命,也填补了泰兴地区此类技术的空白。
今年9月,
患者孙某突然左眼红肿充血,
以为是红眼病的他一直用眼药水治疗。
但症状持续长达六周后反而加重,
且出现眼部发胀现象。
此时,
他才意识到病情的复杂性,
遂立即入院就诊。
经检查,
其被诊断为左侧前颅底硬脑膜动静脉瘘,
且大小瘘口有6个。
据了解,硬脑膜动静脉瘘是由于硬脑膜动脉血液直接流入静脉窦而导致静脉窦内血液动脉化及静脉窦内压力增高,从而使得脑静脉回流障碍甚至逆流,出现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代谢障碍、血管破裂出血等病理改变。“通俗地讲,就是原本人脑部动静脉系统各自运行,但此病患者动静脉上出现瘘口,导致血液由动脉流入静脉或流进脑部,小则引发耳鸣头痛、运动障碍,大则出现脑出血甚至死亡。”介入科主任印利民解释此病的危害性。
在征得家属同意后,
11月4日上午,
医院万*教授,
共同为患者实施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术。
说起来简单,但这样的手术目前只有医院能够开展,在我院还属首次。当天上午9点20分,万*教授和王俊走上介入室手术台,开始了长达3个小时左右的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术。
第一个程序是要找准瘘口:
他们从患者右侧穿刺置入动脉鞘,在导丝引导下将导引管插入左侧颈内动脉近岩骨段,进行血管造影找到了左侧眼动脉“元凶”;
第二个程序是要填补瘘口:
在微导丝引导下分别将两根微导管插入左侧眼动脉硬脑膜动静脉瘘静脉端,再经弹簧圈栓塞导管填入微弹簧圈,将弹簧圈在主瘘口处堆成“篮子”状,随后分5次经栓塞微导管于瘘口处漂入栓塞胶约6ml。
“这里有个形象的比喻,弹簧圈堆砌好比搭建钢筋框架,栓塞剂好比混凝土,这样就方便栓塞剂在瘘口迅速凝固成型。”印利民用一个比喻来形象地描述这个栓塞术的关键步骤。
第三个程序是确认堵瘘效果:
待栓塞胶随血液弥散至各瘘口凝固,撤出栓塞微导管。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多次多角度做血管造影,确认全部堵住瘘口才行。
尽管是这三个大致程序,但手术的技术难度很大:全程精细操作,任何一个失误都容易损伤血管,造成更大的手术次生伤害;找准瘘口、放置弹簧圈、注射栓塞剂的力度和时间把握、栓塞成效都要经多次多角度造影才能确定,需要手术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技术。
““就拿堆砌弹簧圈来说,弹簧圈的成型也很讲究,要通过它来控制血流速度让栓塞剂弥散至各瘘口。堆得太满容易导致血管堵塞,栓塞剂全部挤在主瘘口;堆得太少血流速度过快,会将栓塞剂冲跑。因此,要凭经验堆出一个合适的形状,才能让栓塞剂真正发挥补洞的作用。”印利民说。
”下面人医君送上两张造影图
大家可以开一下眼界
左上方看到一条阴影的是栓塞以前的
右下方那张是栓塞成功后没有血液流出的
栓塞以前
栓塞成功后
好厉害
赞一个
12点30分左右,万*教授和王俊走下手术台,告知患者家属手术成功。目前,患者视力正常,正在逐步康复中。
由于供血动脉多且与中央视网膜混杂,硬脑膜动静脉瘘是一种复杂的脑血管疾病,目前我医院可以开展此病的手术和介入治疗。
我院此次手术的成功实施,
不仅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也填补了泰兴地区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无疑将为更多身患此类疾病的人带来
福音。
介入科介绍介入医学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监视导向下,利用较小的创伤手段,达到以诊断或治疗为目的的医疗手段的总称,是上世纪8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医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于一体的新兴学科,现已发展成为内科、外科治疗学之外的第三大治疗学科。
我院介入科于上世纪80年代末率先在苏中地区开展了肝癌、肺癌的介入治疗,并自此确立了在苏中地区肿瘤介入治疗的领先地位。近30年的发展,我科现每年开展各类介入手术(不包括心脏介入)余例,常规开展各科肿瘤微创治疗;各科出血性病变的栓塞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等血栓形成性病变的介入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糖尿病足及动脉瘤等全身大中血管性病变的介入治疗;脑血管病变介入治疗;椎间盘脱出腰腿痛等介入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及椎体肿瘤的椎体成形术治疗;子宫肌瘤、子宫腺肌征、异位妊娠等妇科病变的介入治疗;各部位囊肿脓肿、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梗阻性病变等介入治疗。
年,我科率先完成了泰州地区首例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术),标志着我院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介入治疗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年,我院介入科首批获得江苏省卫生厅批准开展综合介入、外周血管介入和神经血管介入诊疗项目。
年,我科、神经内医院介入科紧密合作攻关神经介入项目,完成了一批脑动脉瘤栓塞和急性脑卒中取栓治疗等,标志着我院神经血管介入治疗水平迈上新台阶。
作者:*办张伦
编辑:袁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