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神经介入技术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并已成为脑血管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股动脉穿刺是进行介入治疗和血管造影非常重要的途径,是神经介入术的“始发站”。由于神经介入术的广泛应用,经股动脉穿刺的并发症亦有增多的趋势。常见的股动脉穿刺点并发症包括术后穿刺部位渗血、皮下血肿、腹膜后血肿、假性动脉瘤、下肢动静脉瘘等。对于护理而言,降低穿刺点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改善整体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论著发表于《中国卒中杂志》年第4期,通过对较大样本量的经股动脉穿刺进行神经介入术患者资料的回顾研究,对可能发生穿刺点并发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此类患者术后穿刺点的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1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医院神经介入中心收治并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股动脉穿刺点是否出现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对两组的下述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一般资料:
①性别;②年龄(≥60岁为高龄);③BMI(>24为超重);④高血压;⑤糖尿病;⑥高脂血症;⑦吸烟;⑧饮酒。术前指标:
①抗血小板药物:术前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d及阿司匹林肠溶片mg/d;②他汀类药物:术前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mg/d;③术前血小板抑制率,采用血栓弹力图分别检测花生四烯酸(AA)途径和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值,其中AA>50%为正常,ADP>30%为正常。术中操作指标:
①动脉鞘大小:术中使用的动脉鞘直径为4F~5F的定义为小直径动脉鞘,6F~9F为大直径动脉鞘;②股动脉处理方式:分为术毕使用血管封堵器和术毕使用血管缝合器两种方式。术后指标:
①术后穿刺部位是否使用压迫器;②术后血压≥/90mmHg为术后高血压。2结果单因素分析:
穿刺点并发症组的男性比例较低,股动脉采用缝合器处理、穿刺部位使用压迫器和术后高血压发生率较高(表1)。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指标为自变量,以穿刺点并发症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股动脉采用缝合器处理、穿刺部位使用压迫器和术后高血压是穿刺点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表2)。
结语
股动脉由于直径较大、位置表浅、变异少、不易痉挛等优点,目前仍为神经介入治疗的主要穿刺部位。股动脉处理方式中,使用封堵器者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缝合器,除设计原理的差异外,可能与缝合器操作较复杂有关;压迫方式中,非压迫器患者采用传统的绷带及沙袋的方式,其穿刺点并发症的比例低于压迫器组,考虑可能与压迫器压迫范围较小以及部分患者下肢制动时间不足有关。
另外在本研究的单因素分析中,女性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男性。从解剖学角度来说,女性的耻骨结节水平较低,股内收肌群力量较弱,因此在同等条件下,假性动脉瘤发生的风险可能相对更高。不过在调整混杂因素后,性别并不是穿刺点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性别对穿刺点并发症的影响尚不能得出确定的结论,后续需更大样本量的研究来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