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术后并发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让微导管塑形不再难,强联智创UKnow临
TUhjnbcbe - 2025/2/15 18:50:00
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哪家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8月14日,在第19届脑血管病论坛上,医院顾宇翔教授正式发布了关于强联智创颅内动脉瘤手术计划软件(UKnow)的临床试验结果。数据显示,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中,微导管塑形经AI辅助可以有效提升手术效率,并缩短医生的学习曲线。

在中国,成人颅内动脉瘤患病率高达7%(国外患病率仅为2-3%),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血,其病死率高达60.2%~73.3%,且有较高的再出血风险,再出血者死亡率超二分之一。微导管塑形是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基本技术,同时也是其关键手术技术。但由于脑血管结构复杂多变,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形态角度各异,因此微导管塑形操作颇具挑战。

为解决这一介入手术的“卡脖子”技术,强联智创研发并生产了“颅内动脉瘤手术计划软件(UKnow)”,并在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五个中心开展了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分为智能组和手工组。前者借助“颅内动脉瘤手术计划软件”辅助医生进行微导管塑形,完成微导管输送;后者根据医生个人经验,独立进行微导管塑形方案规划,完成微导管输送。结果显示:在微导管首次到位成功率、微导管5分钟内成功到位率、微导管成功到位时间、微导管优质输送率、微导管稳定性等5项关键评价指标中,智能组均明显优于手工组。

试验数据有多好?

本次临床试验入组了例18岁—75岁接受介入治疗的囊性颅内动脉瘤(3mm—10mm)患者。

医生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智能组微导管首次到位成功率、5分钟内成功到位率同为96%;在手工组,微导管首次到位成功率仅为66%,5分钟内成功到位率为72%;简单来说,使用了颅内动脉瘤手术计划软件辅助的医生几乎全部能一次性使微导管到位,并将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而在传统方法下,仅有约三分之二的医生能做到“一次到位”,且无论尝试几次,在5分钟后仍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医生无法完成操作。

结合微导管平均到位时间来看,手工组5分钟内微导管成功到位率为72%,但最终微导管的平均到位时间却在5分钟以上,意味着在5分钟以上完成试验的医生们其实花去了更多时间,折射出的一个现象是医生之间的经验差异较大。

传统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中,需要临床医生自行判断和操作,个人经验和习惯成为了影响手术时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在DSA的射线辐射下,手术时间每减少一分钟就相当于对术者和患者提供了多一分的保护。相较之下,智能组的微导管平均到位时间仅有86秒,不到手工组的三分之一。

从宏观层面来看,颅内动脉瘤手术计划软件更大意义是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不同医生间经验和技术的差距,对于改善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局面有着重大意义,而这一点在微导管优质输送率和微导管稳定性上同样得到了体现。

智能组微导管优质输送率45.5%,对比手工组24%明显优效;微导管稳定性方面,智能组(97%)同样明显高于手工组(84%)。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试验牵头医院,意味着参与试验的医生均属于我国“优质医疗人才资源”之列。而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作为“卒中中心”应该具备的医院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颅内动脉瘤手术计划软件对基层医生、年轻医生的帮助比较大,它可以明显的缩短医生的学习曲线,不需要通过大量手术的积累,就能够参与相对复杂的手术,这有利于动脉瘤手术在基层的开展,也会加速基层医生、年轻医生的成长,有效提高病人的救治效率。”顾宇翔说。

从想象到看见

强联智创董事长秦岚曾表示:“通过近二十年的临床实践观察,以及与临床专家们的深入交流,我们发现微导管塑形是神经介入手术中业内公认的难点。”

临床上习惯把直径在0.70-1.30毫米的导管称作微导管,用于导丝支撑/交换、通过病变、输送栓塞剂、支架或者弹簧圈等。微导管头端有一段不透射线的标记,具有预设弯度。在实际临床操作中,预塑形的头端形状远远不能满足个性化临床需求,术者要根据患者血管及动脉瘤或畸形等实际情况进行再塑形。

塑形方式通常是通过蒸汽将微导管头端塑成一定角度的弯曲,再用冷水定形。这样做的目的是利于管头进入动脉瘤腔,并在动脉瘤内位置稳定;同时还要防止管头抵住动脉瘤壁造成破裂。

顾宇翔解释,强联智创颅内动脉瘤手术计划软件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帮助临床医生从“想象”到“看见”。

在传统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中,医生无法通过测量、计算等手段得出微导管的“理想形态”,塑形过程中只能看到复杂的脑血管二维图像,并据此基于经验进行三维空间想象。对于复杂动脉瘤而言,难以保证微导管在术中的稳定性以及优质输送性,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反复多次进行塑形操作,增加了塑形时间。

且微导管塑形技术的提升需要经历漫长的学习训练过程,“三维空间想象”的经验其实也很难量化后教授给年轻医生,相当于既增加了患者的手术风险,又提升了年轻医生的学习难度。

而颅内动脉瘤手术计划软件基于强联智创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算法神经血管影像分析技术,以及SMART-SNAIL智能微导管模拟算法可根据动脉瘤、载瘤动脉实际形态,自动计算出最优的微导管三维头端形状以及塑形针的三维形态,提供精准的量化塑形参数。让临床医生能用眼睛真正看见脑血管三维图景,找到病变部位,并根据软件提供的最优解进行微导管塑形,而非用大脑去想象。

顾宇翔介绍:“颅内动脉瘤手术计划软件可以精确到毫米级1:1还原塑形针形态,再通过提升高压水蒸气的熏蒸效率,降低塑形时间。”此次临床试验中智能组“86秒”对比“秒”的巨大提升就得益于此。

事实上,这次颅内动脉瘤手术计划软件的临床试验早在年就已经启动,作为十三五课题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去年5月,强联智创宣布UKnow颅内动脉瘤手术规划软件进入了NMPA三类注册证审查绿色通道,成为首款达成这一成就的AI辅助治疗类软件。彼时,强联智创曾表示,UKnow不仅是中国原创,也是国际首创,已取得多项发明专利授权,不仅在国内,甚至有望填补国际空白。

而站在AI辅助医疗的大趋势来看,强联智创颅内动脉瘤手术计划软件此次出色的临床试验数据也将带给行业更多的期待。正如顾宇翔发布试验结果时的评价:“AI技术带给临床医生全新的视野,以及更加安全的手术辅助。未来,相信5G、AI和机械技术的融合能够满足多场景的诊疗需求,让我们临床更加方便,更加安全。”

1
查看完整版本: 让微导管塑形不再难,强联智创UKnow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