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看病排大长队去挂号,当好不容易排到了,挂号处工作人员说今天号没有,明天再来吧!是不是愤怒又沮丧?医院排队挂号,所幸挂到号了,然后再去门诊继续加入新一轮的排队大军,好不容易轮到就诊时,医生仅花了几分钟时间就把你打发走了,是不是觉得很不甘心?
在医院看病不管花多少钱,都毫不犹豫的大放血,没有一点讨价还价的余地,甚至是卖房卖地的掏,是不是觉得很无奈?病情非常严重,医院医院治不了,医院去,但又不去对接,一场更加艰难的就医旅程在后面等着,是不是觉得有种就医无门的感觉?
觉得这医院住院,医院暂时没有床位,医院手术,是不是非常失落?上面的场景很多人或多或少的应该都经历过,如果你还没有经历过,说明你太年轻了,要不就是你真的非常幸运,因为你和你的家人身体很健康,千金难买。
在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人为了医疗的支出,与买套房子和结婚一样属于重大的事情。可能买房子和结婚还相对从容一些,毕竟能按照计划进行,可为了就医,那是说来就来,让你毫无准备,措手不及,非常被动的接受。
在我身边就发生了一例就医事件,小郭的岳父七十多岁,去年脑部突发动脉瘤,导致脑出血,病情很危急,医院进行治疗,可能由于医院医疗技术和设备的原因,错误的诊断,做了错误的手术,导致病情的加重。
医院住院6天,花费3万多元,后来经确诊是脑动脉瘤。医院无法实施手术,医院建医院医院才能治疗,但医院不做对接,需要自己安排。医院是全国医院,在住院期间小郭听医院医院的话是非常困难,全国的脑外科患者都想住进去,所以病床位极度稀缺,一张病床位已经炒到6万到10万左右的天价。
小郭家人听完医生的建议,已是热锅上的蚂蚁,为了能够迅速让老人住进医院的其中一家,也就医院计较别的了。小医院去,好不容易挂上号,医院明确告诉暂无床位,短期内都无法安排住院,要等一个月以上,让自己考虑。
这可让小郭及家人愁坏了,真是家人生病,受罪的不止是病人,还有家属,他妻子吃不好睡不好,着急又上火,也差点病倒。急的小郭开始通过朋友多方打听,打听他做医疗的一个朋友,而那个朋友也正好认识我。
小郭自然联系上我,经过对病情了解,医院神经外科袁主任介绍给他,再经过袁主任对病情的仔细了解,并且反复看传过来的片子,袁主任同意安排手术。医院手术,医院的第二执业场所-医院。医院床位非常稀缺,正常要等待一个月,病人是等不起的。
小郭连夜打救护车,把病重的老人从南方中部省会拉到北京,花了元的费用。袁主任接到患者,并制定了治疗方案,安排好了住院手续,第二天进行了手术治疗,现在老人早已康复。小郭还算是人脉较广,能七拐八弯的找到合适的就医门路,要是没有医疗人脉又不懂如何高效的就医,就是花钱找人都不知道找谁,像无头苍蝇似的,岂不是耽误病情,后果也不堪设想。
上面的只是个别案例,这样类似的案例太多,酿成的惨剧也数不胜数。国家也总想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大难题,可中国医疗问题是日积月累的。这么些年随着国内整体经济水平上升,医疗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有利有弊,医院医疗水平发展惊人,医院,在心脑血管领域也是世界领先,医院一个月的手术量医院一年的手术量,这都不是一个级别。医生本来就是个经验工种,医院医生手术做太多了,什么疑难杂症都做过,连欧美发达国家的同行都很惊讶,所以在医疗某些领域,中国的医术水平并不比国外差。
弊端的话就太多了,医院,都几乎成为了巨无霸,病床数是最多,占地面积是最大,医务人员的数量很庞大,当然医术水平高医院。使老百姓就医不管是医院扎堆,找专家瞧瞧,本来专家费也不贵,为啥不找专家看看呢!专家看完心里更放心。这样是专家也忙碌很,本来一个专家一天看30个病人的时间是比较充分,但现在要看到50到个病人,因为大病小病都找专家,导致专家有时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每次专家只要一出诊,门口是挤得水泄不通。
加上长期以来的以药养医政策,医院内部是乱想丛生,其中的具体细节就不多讲了,你懂的。以药养医起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医疗体制,是以医生的劳动来实现药品的高附加值,以医院的经济效益,医院的正常运转,医院自己盈利养活自己。
国家在医改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让医疗逐渐在健康的环境下进行良性的发展。下面两点就是医改的动作了。一是现在正要推行的两票制,两票制是指药品从药厂卖到一级经销商开一次发票,医院再开一次发票,以“两票”替代目前常见的七票、八票,减少流通环节的层层盘剥,并且每个品种的一级经销商不得超过2个。二是医药分家,就是医生开处方患者可以自由的去到外面药店买药,医院只看病不卖药了。
医院不会轻易放过这些蛋糕,也很难实行的顺利,但长远来看,应该能够实行。从这届政府的做事风格来看,应该能推动。我们期待医疗的春天早一点到来,让就医的环境不再充满着冰冷,多一点温情,现在已经看到一丝曙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