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术后并发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复杂脑动脉瘤患者合并血友病医大一院专家联
TUhjnbcbe - 2024/8/25 16:15:00

近日,中国医院卒中中心成功为一位合并血友病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治疗。

患者为47岁男性,发现颅内动脉瘤多年,因罹患血友病,手术风险高,曾赴医院问诊均建议观察。近两个月来患者头痛加重,复查显示动脉瘤体积增大、形态改变,考虑存在近期破裂风险,于是医院希望手术根治,均因病情复杂且合并血友病未能有效治疗,几经辗转最终来到医大一院。经过卒中中心李志清教授详细评估,考虑患者年龄较轻,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瘤体大、瘤颈宽、形态不规则,并且瘤颈部可见5mm子瘤,破裂风险极高,应积极干预。

A型血友病是患者手术治疗的巨大阻碍。患者凝血因子活性测定Ⅷ因子显著降低,术中不易止血。为最大程度保障患者手术安全,医务部协调组织卒中中心、神经外科、血液科、麻醉科和重症医学科等科室进行多学科MDT会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专家组一致认为首选创伤更小的介入治疗。针对Ⅷ因子缺乏,血液科专家为患者制定了详尽的Ⅷ因子补充方案,卒中中心向药学部申请备足所需剂量。

然而,患者术后的后续治疗问题也让李志清教授忧心,对于大型宽颈不规则动脉瘤,目前多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或支架辅助栓塞治疗,但这类治疗需要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这些药物会增加出血风险,需要患者术后持续补充Ⅷ因子,费用昂贵且需间断住院,增加患者身体和经济负担。考虑至此,李志清教授提出采用一项有效的老技术——球囊辅助技术,术后无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更适合本例患者。但此术式对于瘤颈极宽的情况来说,技术难度非常高。李志清教授几经考量,依然决定采用难度更大但更有利于患者日后生活的球囊辅助技术进行手术,并根据病变特点制定了详细的手术预案,同时针对可能发生的术中破裂及术后抗凝相关风险与神经外科专家沟通,做好应急预案。麻醉科和ICU的专家也对患者病情以及围手术期风险做了充足的准备。

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李志清、付开磊、李进伟、李宇罡、王仲廷等医生为患者行全麻下全脑血管造影术,在三维重建精确测量后选择合适的工作角度显示动脉瘤瘤体和瘤颈。采用Scepter球囊小心跨越瘤颈,然后将栓塞微导管置于动脉瘤内。由于动脉瘤瘤颈宽达8mm,弹簧圈成篮极其困难,术者采用大圈瘤外填塞借助微导管和球囊的力量使其嵌入瘤体,然后在空白路径图指导下填塞弹簧圈。对于瘤颈的子囊,由于存在极高的破裂风险,也小心地在球囊辅助下进行了单独栓塞。在麻醉科、手术室护士和技师团队全力配合下,最终顺利完全栓塞动脉瘤,并保证了载瘤动脉通畅。术后当天患者转入ICU,重症团队密切监护生命体征及凝血指标,次日复查头CT颅内未见出血及梗塞,现患者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

(二三里编辑马静)

1
查看完整版本: 复杂脑动脉瘤患者合并血友病医大一院专家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