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7月23日电(孙慧)医院内镜中心年诊疗量突破十万例、医院血液科“全反式维甲酸联合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成果为全球认可的“上海方案”……近年来,上海凭借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的双重支撑,使百姓就医获得感不断增强。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以“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为主题的发布会。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表示,上海市作为全国较早建立比较全面、系统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的省份之一,有许多值得向行业推广学习的经验,来推动行业向着更高质量、更高技术能力不断发展。
发布会现场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闻大翔指出,为更好落实和服务国家战略,当前上海正在积极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建设。医疗服务作为“四大品牌”之一“上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是贯穿“卓越全球城市”建设全过程的永恒主题和必然要求。因此,坚持把医疗技术能力作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把医疗质量水平作为保障群众健康权益和生命安全的基本底线,双管齐下,不断改善群众就医获得感。
以项目为形式,推动学科和专科能力建设
据介绍,在医疗技术方面,上海坚持以项目为形式,推动学科和专科能力建设。通过多年建设,上海市医疗技术能力提升成效非常明显,临床医学等11个一级学科排名位于全国前列,血液病学、内分泌学等16个优势学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5家单位共获得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建设项目,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科团队和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砷剂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这一成果转化为全球认可的“上海方案”,成为国际一线的经典治疗方案,使该病的五年存活率明显提升,同时也让该病的治疗费用大幅下降。
为不断提升技术能力,推进日间手术、以病人为中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等先进的诊疗方式方法,为患者提供最佳的个性化诊疗,上海医院组建了乳腺癌多学科诊疗团队,为不同阶段的乳腺癌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临床疗效已达国际一流水平。
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内镜中心成为国际内镜技术的示范基地,年诊疗量突破十万例,位列世界第一,而且拥有多项国际首创技术,如在国际上首创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POEMZHOU)、内镜经隧道黏膜下肿块切除术(STERXU)等内镜下微创治疗新技术。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平均每例费用节省上万元人民币。国际多项内镜手术指南规范均由医院主导制定,让国际内镜诊疗接轨“中山标准”。
上海交通大医院肝移植团队共实施了小儿肝移植术例,占全国总数42%,年手术量连续七年位列世界单中心医疗体第一,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此外,医院于年率先建立了“院前评估-院际转运-急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新生儿救治网络,16年来共计转运救治危重新生儿近万例,实现新生儿转运途中零死亡。医院神经外科不仅在临床规模上位列全球前茅,在神经外科手术种类以及脑科学领域也不断创新突破,尤其近年来,随着“颅内外脑血流重建术”创新,使难治性动脉瘤的全切除率、死亡率、术后并发症都有了明显改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治中心之一,年心脏直视手术超例,复杂手术占比超过60%,专科诊治规模、技术、质量均已与欧美同行先进水平持平。
对标全球顶级城市,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医学高地
闻大翔指出,临床技术能力带动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上海市一共获得国家科技奖38项,占全国卫生系统该奖项的28.3%;培育出了包括心内科、神经外科、内分泌科、血液科、肝肿瘤外科、口腔科等领域34位两院院士,基本上覆盖了主要临床专业。在医疗质量水平方面,以质控组织为单元,实现质控体系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以质控标准为准绳,实现专业质控“标准化、规范化”;以质控监查为手段,实现质量监管“多维度、无死角”;以加强保障为支持,实现质控体系管理的“集约化、精细化”。
据了解,年,上海市医疗机构门急诊量2.73亿人次、出院人数达到.73万人、手术服务量达到万人次,分别比“十二五”初期增长35%、56%和%;医院平均住院天数降到6.4天。同时,上海医疗领域“聚焦高质量,聚力一体化”,立足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中国,切实增强辐射能力。闻大翔表示,下一步,上海将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对标全球顶级城市,以保障质量和安全为前提,以提升效率和水平为目标,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临床医学中心和临床重医院,加快建设亚洲医学中心,为打造体现世界一流水平、引领未来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医学高地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