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术后并发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腔隙性脑梗死治疗原则与方法
TUhjnbcbe - 2023/11/21 5:57:00

腔隙性梗死

腔隙性梗死是指主要发生在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及脑干的缺血性微梗死,因脑组织缺血、坏死、液化并由吞噬细胞移除而形成腔隙,一般直径不超过20mm,故称为腔隙性梗死。约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20%,是脑梗死的一种常见类型,发生率为6%~11%,好发于70~80岁的老年人,8%左右发生于50岁以下。

从年始Fisher将高血压伴发小卒中称之为腔隙性脑梗死或腔隙卒中,对该病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做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并归纳出21种腔隙综合征,认为是病理解剖中最常见的一种高血压性脑血管病变。近年来随着CT和MRI等神经影像学的发展,该病的临床诊断已无困难。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常见有:

1.高血压高血压导致小动脉及微小动脉壁的脂质透明变性,引起管腔闭塞而产生腔隙性病变,尤其舒张压增高是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的主要易患因素。但也有资料认为,单一病灶的腔隙性病变与高血压无显著相关性。

2.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使小动脉管腔狭窄,血栓形成或栓子脱落后阻塞了深穿支动脉的起始部,引起其供血区的梗死,尤其是颈动脉系统颈外段、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的粥样硬化。

3.血流动力学异常与血液成分异常如各种原因使血压突然下降或血液黏稠度增高,均可使已严重狭窄的动脉远端血流明显减少而发病。

4.各种类型小栓子随血流直接阻塞小动脉可发生缺血改变,这些小栓子的可能来源有红细胞、纤维蛋白、胆固醇、空气、心脏病及霉菌性动脉瘤等。

目前,持续性高血压、微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微小动脉病变已成公认病因。

二、病理

腔隙性梗死灶呈不规则的圆形、卵圆形、狭长形,直径多为3~4mm,小者可为0.2mm,大者可达15~20mm。病变血管多为直径~μm深穿支,多见于豆纹动脉、丘脑深穿动脉及基底动脉的旁中线支分布区。病灶主要分布于基底节区、放射冠、丘脑和脑干,大脑、小脑皮质及胼胝体亦偶可见到,尤以基底节区发病率最高。大体标本可见腔隙为含液体的腔洞样小软化灶,内有纤细的结缔组织小梁,并见吞噬细胞,也可见微血管瘤,脑、基底节萎缩,胼胝体变薄等。病变血管可见透明变性、玻璃样脂肪变、玻璃样小动脉坏死、血管壁坏死和小动脉硬化等。

1.本病多发生于40~6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有多年高血压史。

2.起病常较突然,多为急性发病,部分为渐进性或亚急性起病;20%以下表现为TIA样起病。发病时多有血压升高。

临床表现多样,其特点是症状较轻、体征单一,多可完全恢复,预后较好,但可反复发作,无头痛、颅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

腔隙性脑梗死治疗原则与方法是什么?

解锁看完整版,给你带来长期健康,一次性解锁完中风脑梗死专栏的20余篇,全方位分析中风脑梗死的治疗与预防,收藏好,以免找不到,后续还会不继更新,分享给你身边需要的朋友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26%
1
查看完整版本: 腔隙性脑梗死治疗原则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