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术后并发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JNIS中文版许璟教授导读WEB辅助 [复制链接]

1#
复方驱虫斑鸠菊丸治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8231.html

《JNIS(中文版)》是神经介入专科影响力最高的国际期刊JournalofNeuroInterventionalSurgery《JNIS》(IF5.)的官方中文期刊,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CFITN)联合新媒体平台「卒中视界」与《JNIS》出版方BMJ中国版权合作,于年4月正式发布。旨在以中文语言为我国神经介入领域医务工作者提供JNIS原版学术进展,并将更多国内优秀神经介入成果介绍给国际学界。打开一扇窗,架起一座桥。中文版编委会由名国内顶级医学专家组成,每期《JNIS(中文版)》内容由编委精选和精译,并结合专家个人经验撰写专家评论以飨同道。

本期译者:钱聪

本期点评人:许璟教授

WEB治疗宽颈动脉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安全性非常高,由于无需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非常适合急性期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治疗;但是在临床使用中还是有一定的问题,选择较小尺寸WEB容易导致动脉瘤复发,而选择偏大尺寸的WEB可能导致其突入在流动动脉引起围手术期缺血并发症。本文作者探讨了WEB联合支架治疗动脉瘤的系列病例分析,对于临床中使用WEB时出现突入载流动脉时使用支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初步的评价,对于临床医师使用WEB治疗宽颈动脉瘤是重要参考。

摘要

背景

WEB治疗宽颈分叉部动脉瘤(WNB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但有时候在治疗时需要将支架与WEB联合使用。本研究分析了WEB-支架组合的使用频率,适应症,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从前瞻性维护数据库中提取接受WEB-支架联合治疗的动脉瘤数据。患者和动脉瘤的特征、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由独立于手术的医生进行分析。

结果

自年6月至年1月,例患者的个动脉瘤接受了WEB治疗。其中17/例患者(11.2%)的19/个动脉瘤(12.1%)采用WEB装置和支架治疗。适应症为动脉瘤瘤颈部有分支血管发出(1/19,5.2%),以及WEB突入载瘤动脉(18/19,94.7%)。术后1个月无病死报告。术后6个月,15/17(88.2%)的动脉瘤完全闭塞,瘤颈残留为1/17(5.9%),瘤体残留为1/17(5.9%)。12个月时,13/14(92.9%)的动脉瘤完全闭塞,瘤颈残留为1/14(7.1%)。

总结

WEB和支架的联合应用是治疗WNBA的一种策略。在我们的队列中,11.2%的患者接受了WEB+支架的治疗,无相关并发症以及死亡并且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表现出了较高的治愈率(完全闭塞率分别为88.2%和92.9%)。

简介

自从ISAT(国际蛛网膜下腔动脉瘤试验)结果发表以来,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IAs)逐渐取代了外科手术。一些单纯使用弹簧圈(或使用球囊辅助)难以处理的复杂IAs促进了替代技术的发展,如血流导向装置和扰流装置。

WEB作为一种治疗WNBA的创新装置,已经在几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中进行了评估,其中包括两项欧洲试验(WEBCAST和WEBCAST-2),一项美国试验(Web-IT),以及一项法国试验(法国观察研究),并且都显示出高安全性和有效性。其他目前正在招募或正在分析中的WEB试验:破裂性动脉瘤中WEB装置的临床评估(CLARYS),WEB0.装置在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评估(CLEVER)和WEB-ITChina(WEB-ITChina)。

WEB的最初临床经验表明,WEB的尺寸对于使WEB的侧面与动脉瘤壁良好贴合并完全封堵动脉瘤颈部至关重要。关于WEB尺寸选择的建议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目前通常选择装置横径较瘤体偏大约1mm,但过大的尺寸可能会导致WEB突入载瘤动脉引起血栓栓塞事件(TEs)。为了克服这种问题,目前有三种选择:使用小一号的WEB装置,在WEB释放期间或之后使用球囊辅助,或者在发生突出的情况时在载瘤动脉内放置支架,从而避免载瘤动脉管腔狭窄。然而,缩小WEB尺寸可能增加动脉瘤复发的风险,因此这个方法并不可行。

在WEB释放过程中给予球囊扩张只能轻微地改变WEB在动脉瘤囊中的位置,我们有限的经验无法对此给出定论。此外,在WEB放置后使用球囊辅助不仅对WEB位置改变非常有限而且会导致更差的结果。因此,在这些令人失望的尝试之后,我们的设计了一种新的WEB动脉瘤治疗策略。该策略包括选择有更大横径的WEB装置,并且在WEB突入载瘤动脉的情况下,在载瘤动脉中放置支架(支架辅助)。

我们报告并回顾性分析了WEB治疗IAs的前瞻性数据库中使用WEB联合支架治疗的初步经验。

方法

根据回顾性研究设计。

患者

从数据库中提取了所有在年6月(第一位WEB患者)至年1月期间接受Web和支架治疗的动脉瘤患者的数据。

WEB装置

WEB是一种可自我膨胀、可回收、电热解脱的镍钛编织装置,放置在动脉瘤囊内。

支架

使用了以下支架:LVISJr支架,Acclino支架,Enterprise。

治疗策略

在我们中心,破裂,未破裂和复发的动脉瘤的治疗决策由当地的多学科团队(包括神经外科医师和神经放射科医生)做出。当血管内治疗被选择作为主要的治疗策略时,由神经介入小组选择需要采用的血管内技术。WEB通常用于WNBA的治疗,但是WEB具有更宽的适应症,例如胼周动脉瘤和侧壁宽颈动脉瘤。如果破裂的,未破裂的和再通的动脉瘤的解剖特点与这种治疗的适应证匹配,则可以采用WEB进行治疗。

在两种情况下决定在WEB的同时使用支架:

术前分析表明,动脉瘤的解剖结构,即瘤颈宽度,不适宜单独放置WEB。这种情况出现在瘤颈由分支发出时,在这种情况下,先将支架导管放置在分支血管中,并在WEB释放后放置支架。

在几次WEB释放后,可以看到载瘤动脉(或分叉的一个分支)中的WEB突起。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在受影响的分支中放置支架。这一策略是在分析了在发生WEB突出的情况下,缩小WEB(或WEB尺寸过小)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中长期动脉瘤再通的情况后制定的。

栓塞术

自年以来,所有接受WEB治疗(使用或不使用支架)的患者术前都接受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先后使用两种方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Sanofi-Aventis,Gentilly,France),为期5天;年4月后方案更改为阿司匹林和替格瑞洛(AstraZeneca,Courbevoie,France),为期2天。氯吡格雷高耐药率促使DAPT方案改变。在支架植入的情况下,这种治疗持续3个月;此后,停用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并在术后至少12个月继续服用阿司匹林。不进行抗血小板活性测试。

术后24小时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分别于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影像学随访方案

经EVT治疗的动脉瘤的影像学随访通常是终生进行的。

手术结束时行DSA检查,评估术后即刻动脉瘤闭塞情况。随访6个月和12个月,分别行DSA和MRA检查。使用MRI/MRA进行早期或较少频率的随访(取决于最初的解剖闭塞及其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术后10年,每5年随访一次MRI/MRA。

数据采集

收集了以下数据:

患者:年龄、性别;动脉瘤:位置、大小(术前);WEB手术过程:日期、所用器械的类型和大小、有无并发症;支架类型;手术图像、术后24小时MRI和术后6月和12月DSA。

数据分析

所有的临床数据和收集的图像都由一位有5年经验的神经介入医生独立评估,他未参与任何纳入病例的手术。

在6和12个月时以三级量表评估动脉闭塞:完全闭塞,瘤颈残留和瘤体残留。还使用三级量表在6和12个月时评估了WEB形状:无WEB形状改变,轻度的WEB形状改变(高度降低50%)或重度的WEB形状改变(高度≥50%)。使用四级量表评估放置支架的动脉状态:无狭窄,狭窄不超过50%,狭窄大于50%和闭塞。

统计分析

连续变量被描述为平均值±SD和范围。分类变量被描述为计数和百分比。使用MicrosoftOfficeExcel执行分析(Redmond,WA,USA)。

结果

患者

自年6月至年1月,对例患者的个动脉瘤进行了WEB治疗。其中,17/例(11.2%)患者的19/个动脉瘤(12.1%)采用WEB装置和支架治疗(表1)。女性13例(76.5%),年龄40~63岁,平均(53±8)岁。除一例患者进行了3次手术治疗了3个动脉瘤外,其余16例患者均采用WEB+支架治疗1个动脉瘤。

动脉瘤

在19个动脉瘤中(表1),15个(78.9%)为未破裂动脉瘤,4个(21.0%)为复发动脉瘤(N01、3、5和10)。这4个复发的动脉瘤曾发生破裂,在出血急性期3名患者(1号、3号和10号)使用弹簧圈治疗,1名(5号)使用WEB治疗。患者分别在初次治疗后4年、20年、22年和3年后再次使用WEB+支架进行治疗。

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MCA)11/19(57.9%),基底动脉(BA)5/19(26.3%),颈内动脉终末(ICAT)1/19(5.2%),前交通动脉(A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