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术后并发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精选编译NeuroformAtla [复制链接]

1#
来自美国佛罗里达的HanelRA等人介绍了来自Atlas-IDE(Atlasinvestigationaldeviceexemption)试验的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亚组的临床结果,以及独立的核心实验室判定的闭塞情况。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随着血管内技术和装置的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采用血管内治疗。尽管支架辅助栓塞宽颈分叉动脉瘤是一种广泛接受的治疗方法,但许多人仍认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更适合开颅手术,由于其位置易于暴露,且能用瘤夹重建复杂的瘤颈解剖结构。而血管内治疗仍具有挑战性,较高的并发症率增加了封闭宽颈分叉动脉瘤颈部的难度,导致稳定闭塞率较低。NeuroformAtlas(StrykerNeurovascular,Fremont,California)支架是一种低轮廓激光切割微支架,允许通过0.”的微导管输送以便于导航和放置,特别是能进入如大脑中动脉分支等较小的远端血管。这种新的迭代依赖于最初的Neuroform支架的开环设计,NeuroformAtlas有更多的支撑杆和节段,既减小了间隙的大小,又改善了壁的附着、颈部覆盖率和顺应性,还可以进一步抑制颈部的弹簧圈脱出。然而,关于支架辅助栓塞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关于NeuroformAtlas支架的使用,缺乏前瞻性试验的数据。因此,来自美国佛罗里达的HanelRA等人介绍了来自Atlas-IDE(Atlasinvestigationaldeviceexemption)试验的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亚组的临床结果,以及独立的核心实验室判定的闭塞情况。研究方法Atlas-IDE试验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单臂、开放标签研究,涉及使用NeuroformAtlas支架和FDA批准的弹簧圈治疗的宽颈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纳入18-80岁,颈动脉瘤(瘤颈≥4mm或体-颈比2)患者,载瘤动脉直径2.0-4.5mm。排除包括以下任何一项的患者:多个未治疗颅内动脉瘤、之前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在登记后14天内急性破裂,主要动脉粥样硬化,Hunt-Hess评分≥3或基线mRS评分≥4。Atlas-IDE试验中的抗血小板方案为在术前口服阿司匹林81-mg和氯吡格雷75mg≥5d。建议使用静脉注射肝素进行术中抗凝并进行监测,将活化凝血时间保持在-s。临床随访数据在术后即刻、术后2±1、6±1和12±1个月获得。收集数据包括NIHSS、mRS、抗血小板方案依从性、不良事件和生活质量评估。在12±2个月时使用Raymond-Roy量表(RRS)在随访DSA图像评估动脉瘤闭塞率。主要安全性终点是手术后12个月内的病变同侧卒中(定义为持续24h以上的NIHSS评分增加≥4分)或神经死亡的发生率。次要结果包括在所需位置放置支架的技术成功、术后同侧严重卒中发生率、装置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mRS定义的功能预后、全因死亡率、动脉瘤再治疗率、动脉瘤闭塞或复发率(基于12个月随访血管造影)、支架迁移和载瘤动脉通畅率。本研究针对原始研究中的大脑中动脉分叉处或大脑中动脉M1/M2段动脉瘤的患者进行了亚组分析。研究结果

.06-.10共名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参加了Atlas-IDE试验,其中35名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被纳入本分析(图1),27名为大脑中动脉分叉动脉瘤,5名为M1段动脉瘤,3名为M2段动脉瘤。

图1.Atlas-IDE试验中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患者筛选

动脉瘤平均大小6.0±1.8mm,平均瘤颈4.4±1.2mm,平均体-颈比1.1±0.3。5名(14.3%)有既往破裂史。在27例中使用了单支架(图2),8例使用了Y型支架(图3)。所有患者均取得技术成功。结果总结在表1和表2中。

图2.60岁男患,右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DSA显示大脑中动脉分叉处有一个7mm动脉瘤,分支不对称,在上分支起点有一个锐角。决定采用NeuroformAtlas支架辅助栓塞,支架延伸至M1主干。(C.未断裂支架和线圈质量到位)12个月随访DSA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支架分支保存良好,支架内无严重狭窄。

图3.60岁女患因头痛发作行DSA显示大脑中动脉分叉处有一个7mm的动脉瘤,具有对称的分支。决定采用Neuroform-AtlasY型支架辅助栓塞。(C和D,未减影状态下支架和弹簧圈在位良好),14个月随访DSA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支架段分支保存良好,支架内无明显狭窄。

表1.Atlas-IDE试验大脑中动脉组的基线特征

表2.主要安全性和疗效终点

27名患者(77.1%)在术后12个月时进行了DSA随访。其中一名患者在12个月随访前再治疗,因此被排除分析之外,在余下26名中21名患者(80.8%)动脉瘤完全闭塞(RRS1),15.4%为RRS2,3.8%为RRS3。在26例患者中,24例(92.3%)在随访时闭塞率相同或更高。2名病人(5.7%)在12个月时再次治疗。8名患者未进行12个月的随访DSA(2例死亡,3例进行MRA,3例失访)。

32名患者(91%)在预期终点进行了临床随访。3名(8.5%)发生了主要终点安全事件,均伴有严重的同侧缺血性卒中。第一个事件发生在手术中,术中因大量失血导致严重贫血和低血压,患者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卒中,左侧面瘫,出院时NIHSS为5,12个月随访时mRS为3,而基线mRS为0。第二个事件为弹簧圈栓塞过程中弹簧圈嵌顿在支架上,患者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卒中伴失语,出院时NIHSS为5,随访12个月时mRS为0。第三个事件发生在术后5个月,当时一位左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患者在停止波立维后出现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卒中,NIHSS为14。该患者先前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基线mRS为3,NIHSS为7。以上3名患者都放置了一个支架。

还有两名患者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第一个患者在术中动脉瘤破裂,并有明确的造影剂外渗。第二名患者失语,核磁检查发现有轻度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来恶化,也被判定为围手术期并发症。这两名患者都有良好的功能预后(mRS0-1),症状得到解决,没有任何残余影响。

有2例术后30天以后死亡,与手术或动脉瘤无关,1例死于胆囊癌,另1例死于急性芬太尼中*。27名患者(84%)在12个月时的mRS为0-2,3名患者(9%)的mRS为3。在12个月的随访中,没有超过30天的额外次要安全性终点(表3)。

表3.12个月随访时的次要疗效终点

研究结论尽管单臂前瞻性研究的亚组分析存在局限性,但在选定的病例中,NeuroformAtlas支架已被证明是夹闭的可行替代方案。研究结果表明,NeuroformAtlas支架辅助栓塞未破裂的宽颈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具有很高的完全闭塞率和可接受的安全性。

聚焦神介利器-NeuroformAtlas支架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颅内动脉瘤的两个中心经验基底动脉穿支动脉动脉瘤:附9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万曙教授团队:Atlas支架辅助下血管内治疗夹闭术后复发的奇大脑前动脉瘤病例分享

NeuroformAtlas支架辅助颅内动脉瘤栓塞的上市后分析

组稿

张颖影副教授

医院

编译

孙博文医师

哈尔滨医院史怀璋教授

审校

朱悦琦副主任医师

医院

终审

许奕教授

海*医院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脑医汇App(原神介资讯App)对患咨询室全新上线,碎片化时间解答患者咨询,长按识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