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订阅话题”
神经外科新技术
T型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
近日,青医院神经外使用“T”型支架辅助,成功完成一例复杂动脉瘤的栓塞,标志着神经外科介入诊疗技术的又一次突破!
病例回顾
一位突发头痛,伴有恶心呕吐的患者,由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医院急诊,接诊的急诊科医师初诊为“急性脑卒中”,紧急开启绿色通道,行头部CT检查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收入神经外科治疗。
图:头部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积血
入院后,神经外科医师杜晓庆接手该患者。此时患者神志恍惚,精神差,伴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杜医生根据患者病史及CT检查判断,可能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家属沟通后,建议行进一步颅内动脉三维CT检查(CTA)。
颅内的“不定时炸弹”
不出所料,三维CT清晰的显示出了患者颅内的动脉瘤。
该动脉瘤位于右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大小约10mm×6mm,瘤颈宽约5mm,属于宽颈囊状动脉瘤,并且大脑后动脉可能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从动脉瘤上发出,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危及生命。
图a:主动脉弓上血管严重迂曲
图b、c:红箭为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由动脉瘤上发出
不论是行开颅动脉瘤夹闭,还是介入动脉瘤栓塞,都有极高的风险和难度。神经外科团队反复讨论,与家属多次沟通,最终家属选择了相对适合的介入下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治疗。
T型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
下午6点,介入手术室一切准备就绪,手术由神经外科一病区主任王坤带领赵鹏、臧家蒙、杜晓庆三位医师实施。
手术按照原计划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很快,造影结果出来了,比想象中的还要复杂!动脉瘤上有两个子瘤,考虑为出血部位,并且从动脉瘤上发出的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颈内动脉夹角很小,很难进入。
图:红箭为动脉瘤,*箭为动脉瘤子瘤
蓝箭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此次手术风险极高,对病人来说生死可能就在一瞬间。再次与家属沟通后,决定继续手术,家属的信任给了医护人员巨大的决心和信心!
神经外科介入团队开始采用“T型”支架技术:大脑后动脉至动脉瘤内释放一枚支架保护,另一枚支架放在颈内动脉覆盖瘤颈,辅助弹簧圈栓塞!
终于,在所有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历时5个小时,动脉瘤被致密栓塞,不再显影,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也得到了保留,手术非常成功!
图:栓塞术后造影
术后情况
手术完成后,患者没有任何功能障碍,CT复查没有再次出血及梗塞情况,第二天恢复正常饮食。
家属拉着医生的手,流着眼泪说“幸亏遇到了你们,才救回我妈一条命来,非常感谢你们!”
这个高难度病患的成功救治,激励着每一个神经外科人,医院健共体、院前急救、急诊科、放射科、介入手术室、麻醉科等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同样也离不开患者及家属的坚定、理解、信任与积极配合,标志着青医院神经外科介入技术再上新台阶!
青医院神经外科
神经外科脑血管病团队,倡导微创理念,在显微神经外科的基础上,熟练开展各种神经外科手术,如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开颅夹闭、介入弹簧圈栓塞、介入支架取栓,颈动脉、颅内动脉狭窄介入和手术治疗,承担着全区近万人的脑血管病救治任务。
介入团队带头人、神经外科一医院重点培养,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世界神经外科殿堂级机构——美国巴洛神经外科研究所和美国阿肯色州神经科学研究院研修,在北京神经外科学院、医院进修深造,为青医院带来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以饱满的热情、成熟的技术24小时守候您的“头等大事”,解决您的“头”等烦“脑”。
青医院神经外科
联系—/
作者丨赵鹏(神经外科)
编辑丨魏青
审核丨李桂鹏、高凤霞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