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术后并发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型设备上岗证复习资料 [复制链接]

1#
如何攻克白癜风         http://www.baidianfeng51.cn/m/

CT打卡:P

影响噪声的因素:

(一)光子的数量:光子数量的多少主要由毫安秒决定。光子的数量通常还受X线管电压(kV)的影响,相对高的电压可降低噪声,反之则噪声增加。一般,X线管电压较高,可使骨和对比剂的CT值有所降低,并且软组织显示的对比度也降低。但是,因电压增加降低了噪声,也能改善密度分辨力使图像细节显示更清楚。

(二)物体的大小:比像素噪声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物体后剂量的衰减。在与人体组织相仿的水中,每增加3.6cm水的厚度,射线衰减约50%的,即在实际扫描中患者体厚每增加4cm,射线量可有50%的衰减。因而只要诊断上许可,应尽可能采用高的扫描条件和较厚的扫描层厚。

(三)扫描的层厚:扫描层厚的大小可影响噪声的量以及图像的空间分辨力。这是一对相互制约的因素,即增加扫描层厚,降低噪声,但空间分辨力亦相应下降;减小层厚,空间分辨力上升但噪声也增加。层厚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光子的数量。

(四)滤波函数:采用不同的算法可同时影响噪声和分辨力,这两方面也是相互制约的。采用边缘增强的算法,如高分辨力算法,可使分辨力增加但也使噪声增加;相反,采用平滑的算法,如软组织算法,使噪声降低但分辨力也降低。在临床应用中,各个解剖部位都有相应的高、中、低不同的算法。

其他还有一些因素也可影响噪声的大小,它们是矩阵的大小、散射线和电子噪声(探测器噪声)。

影响CT密度分辨率的因素包括:

A、扫描层厚

B、像素噪声

C、光子数量

D、采样间距

E、焦点尺寸

来源:年CT技师上岗证真题

CT打卡:

一、连续放射:又称韧致放射。是高速电子与靶物质原子核作用的结果。

管电压升高时,最短波长向短波一侧移动

管电压升高时,强度曲线向短波一侧移动

管电压升高时,最强波长向短波一侧移动

管电压升高时,产生的X线总能量将以管电压二次方比例增大

阳极靶物质的原子序数大时,X线总能量增大

二、特征放射:又称标识放射。特征放射X线光子能量与冲击靶物质的高速电子能量无关,只服从于靶物质的原子特性。

管电压在70kVp以上,钨靶才能产生特征X线

70kVp以下,不产生K特征X线

80~kVp,K系特征X线占10%~28%

kVp以上,特征X线减少

CT打卡:P

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

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涉及资料的收集和评价,需采用一些图表来表示操作的过程和质控的评价,常用的图表有下述一些。

1、流程图:流程图是整个质控分析步骤的框图,它表示了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有助于问题的确定和解决,并能使质控工作的规范化。

2、因果图:原因结果图又称“鱼刺图”,它提供了原因的分析,主要在质量控制工作中,对一些问题的原因给出了简明的结果,并以简单的图形形式表示。

3、矩形图:矩形图能以图形的方式显示有关数据和资料,它能较简明地显示成像过程中的一些变量,并对连续的数据有较直观的表述能力,如各种检查方法的统计显示或各年龄段检查患者数的统计。

4、散点图:散点图是以x和y轴为坐标,数据以点分布为特征,从散点的分布中能表示所比较的两个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5、控制图:控制图是某一时段内一个被监测对象上下波动的图形表示。控制图常用于自动冲洗机和冲洗机药液性能的管理。

CT打卡:P

一、分辨力测试

图像质量的测试方法:点分布函数(PSF),线分布函数(LSF),对比度传递函数(CTF),调制传递函数(MTF)。

在实际应用中,如果某台CT扫描机的空间分辨力为15LP/cm,那么该CT应该能分辨一个0.3mm的物体(1/(15LP/cm)=10/(15LP/mm)=0.6mm/LP=0.3mm/线),或采用简单的数学式:5÷LP/cm=线径(mm)。

某台CT的空间分辨力为0.25mm,如用LP/cm表示,应为:

A、10LP/cm

B、15LP/cm

C、20LP/cm

D、24LP/cm

E、30LP/cm

来源:年CT技师上岗证真题

CT技师上岗证考试真题里那些计算题(附解析)

二、体模测试

最基本的体模如水模、分辨力测试体模等。其中水模至少包括三种类型,直径30cm代表成人体部的水模、直径20cm代表成人头部的水模和直径15cm代表小孩头部的水模,另外还有直径10cm代表四肢的水模。

代表四肢的水模直径是:

A、50cm

B、35cm

C、20cm

D、10cm

E、1cm

来源:年CT技师上岗证真题

一、空间分辨力:

又称为高对比度分辨力,通常以毫米(mm)为单位或每厘米的线对数(LP/cm)表示。CT的空间分辨力受两大因素的影响,CT成像的几何因素和图像重建的算法。

几何因素是指成像过程中与数据采集有关的元器件和参数的设置,它们包括X线管焦点的尺寸、探测器孔径的大小、扫描层厚、焦点扫描野的中心和探测器的距离以及采样距离。

重建算法主要是指图像重建过程中采用的不同算法(或滤波函数),如平滑(软组织)算法、边缘增强(高分辨力)算法等。

空间分辨力还受到成像矩阵大小的影响,矩阵越大,图像的分辨力越高。(教材上这里错了)

采用黑白线条体模测试以线对数(LP/cm)表示,而用圆孔体模测试则以毫米线径数(mm)表示。

扫描野不变时,采集矩阵的行和列同时增大对信噪比,空间分辨率和扫描时间的影响是:

A、增加信噪比,提高分辨率,增加扫描时间

B、降低信噪比,提高分辨率,增加扫描时间

C、增加信噪比,降低分辨率,增加扫描时间

D、降低信噪比,降低分辨率,增加扫描时间

E、降低信噪比,提高分辨率,缩短扫描时间

来源:年MR技师上岗证真题

以下哪个不受患者的体型的影响:

A、空间分辨力

B、密度分辨力

C、噪声

D、扫描FOV

E、辐射剂量

来源:年CT技师上岗证真题

二、密度分辨力:

又称为低对比分辨力。常以百分单位毫米数表示(%/mm),或以毫米百分单位表示(mm/%)。

通常CT机密度分辨力范围为0.2%~0.5%/1.5~3mm,大多数CT机在头颅扫描时能分辨0.5%/2mm的密度差。

密度分辨力受扫描层厚、像素噪声、重建算法、光子的数量、物体的大小、物体的对比度和系统MTF的影响,其中像素噪声是主要影响因素。

像素噪声的定义是匀质水模一限定范围内CT值的标准偏差,它是匀质断面图像中像素的点与点之间CT值的随机波动和它的平均值离散的测量。噪声可通过X线的光子数量,即增加扫描条件得到改善,日常工作中采用小的层厚须加大扫描剂量,就是因为小的层厚减少了X线的光子量。

患者的体型大小也影响了射线的衰减,使到达探测器的光子数量减少,从而影响了密度分辨力。重建算法对密度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的影响是一对矛盾,边缘增强算法使图像的边缘更清晰、锐利,但降低了图像的密度分辨力;而平滑算法提高了密度分辨力,边缘、轮廓表现不及边缘增强算法。

颅脑CT扫描时,多数CT机能达到的密度分辨率是:

A、2%2mm

B、2%0.5mm

C、1%0.5mm

D、0.5%1mm

E、0.5%2mm

来源:年MR技师上岗证真题

关于CT的密度分辨力的论述,错误的是:

A、密度分辨率又称低对比度分辨率

B、密度分辨率与X线剂量大小有关

C、密度分辨率与噪声无关

D、增加探测器吸收的光子数,可提高密度分辨率

E、密度分辨率是表示能分辨组织之间最小密度差别的能力

来源:年CT技师上岗证真题

以上为我打卡的内容,给大家一个参考,希望大家在打卡的时候,能够把看到的内容转化成考点,想到考试如何出题,而不是仅仅为了打卡而打卡,没有突出重点。

CT打卡:P

CT的辐射防护

一、概述:

图像质量和射线剂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如有时为了增加图像的分辨力或减少图像的噪声,我们就需要增加扫描的射线剂量,这对于诊断而言或许是有利的,但同时患者却额外多承受了X射线。X射线属于电离辐射,其对人体作用的过程中会产生生物效应而造成人体的伤害,与常规X线摄影相比较,CT检查的X射线量和质都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1、CT的检查为窄束X线,常规X线检查是宽束X线。在同样照射条件下,宽束X线剂量大,散射线多。

2、CT的检查射线能量高,一般都在kV以上。相比CT检查的X射线线质硬、穿透性强、被人体吸收少。

3、CT检查采用的元器件转换效率高、损失少,X线的利用率要较常规X线检查高。

4、CT机X线管的滤过要求比常规X线管高,对人体有害的软射线基本被吸收,是一束相对单一的高能射线。

患者的辐射剂量主要与辐射剂量分布有关。对于扫描剂量分配的测量,常用数学中的函数D(z)表示,D(z)是被用来描述CT扫描时患者纵轴方向任意形状射线强度的剂量。一般而言,不同CT机之间的D(z)值并不相同。

一次扫描的辐射剂量,除扫描层面内的剂量外,扫描范围外的区域也存在相当剂量的散射线。

CT受检者的剂量及防护:

对X线辐射防护在于防止发生有害的非随机效应,并将随机效应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水平。具体的防护除了CT机房固有的防护外,还需注意个人防护。

1、CT检查的正当化。因为X射线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尽可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检查。

2、扫描中尽可能取得患者的合作,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扫描。

3、扫描时尽可能让陪伴人员离开,必要时应让陪伴人员穿上铅防护衣并尽可能离X线管远一些。

4、扫描时,在不影响诊断的情况下,尽可能缩小扫描野,降低扫描剂量。

5、对被检查的患者,应做好扫描区以外部位的遮盖防护。

6、定期检测扫描机房的X线防护和泄漏等情况。

CT打卡:P-

腹主动脉螺旋CT扫描:

(一)适应症与扫描前准备:

1、适应症:动脉瘤及动脉瘤术后疗效观察。

2、扫描前准备:嘱患者去掉外衣和胸腹部金属饰物,训练患者扫描时的屏气。在扫描过程中患者的体位须保持不动,对不合作的患者及婴幼儿,可采用药物镇静(药物使用、剂量和用法见颅脑CTA)。本检查需注射对比剂,根据采用离子或非离子型对比剂,做或不做过敏试验。

(二)检查体位和扫描范围:检查体位为患者仰卧,身体置于床面中间,双手上举。扫描范围从胸腔入口至盆底,或根据病变情况具体确定。

(三)扫描基线:胸腔入口。扫描参数为//0.5。探测器宽度0.75mm。重建层厚1.5mm,重建间隔1.0mm。一次旋转床移动距离15mm或螺距等于1.25。图像重建函数核(kernel)B30f平滑算法。FOV为mm。

(四)对比剂的使用:1、无需使用口服对比剂;2、对比剂用量和注射速率:成年人一般用量为~ml,儿童按体重用量为2ml/kg。用压力注射器静脉给药,注射速率3~4ml/s。3、扫描延迟时间:在胸主动脉中段层面进行小剂量试验,确定延迟时间,一般延迟15~25秒。

(五)摄影和图像后处理:层厚层距3mm/3mm用于横断面摄影。为了获得更好质量的三维图像,薄层重建,第二次薄层重建选用0.75mm,利用后处理工作站做2D或3D等的图像后处理,较常用的有MPR、MPVR、MIP、SSD、VRT和仿真内镜,做VRT和MIP时可选用工作站中预设的模板。

(六)注意事项:

为了观察夹层动脉瘤真假腔情况,必要时可行两次扫描:即第一次行从上至下的扫描,然后再行从下至上的第二次扫描。此时需适当延迟小剂量试验结束时间,分别找到两者对比剂达到峰值的时间。增强扫描后,应留观15~60分钟,以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CT打卡:P-

CT的图像后处理包括简单的图像评价处理和二维、三维图像重组处理

一、图像评价处理:包括CT值,距离、大小和角度

二、二维、三维图像的重组处理,两者的区别是二维的CT值属性不变,可以测量

1、多平面重组(MPR)属于三维图像处理但显示仍为二维,是将一组横断面图像的数据通过后处理使体素重新排列,显示形式有矢状面、冠状面、斜面和曲面。CPR是MPR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使弯曲气管拉直、展开,显示在一个平面上,能够看到某个器官的全貌。但曲面重组有时会造成人为伪像,有时不能真实反映被显示气管的空间位置和关系

2、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可逼真显示骨骼系统及增强血管的空间解剖结构,获得仿生学效果。优点是三维效果明显,立体感强,对于体积、距离和角度的测量准确,可实施三维图像操作。缺点是图像显示的准确性受阈值的影响较明显,结果图像不能显示物体内部结构,也不提供物体的密度信息

3、最大密度投影(MIP)优点是分辨率高,组织结构失真少,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具有相对高密度组织和结构。主要缺点是相近密度的组织结构在同一投影方向上,会产生前后物体影像的重叠

4、容积再现技术(VRT)以二维图像的形式显示。优点是能同时显示空间结构和密度信息,对于肿瘤组织和血管空间关系显示良好。缺点是数据计算量大、耗时

5、CT仿真内镜(CTVE)优点无创,患者痛苦小,视点不受限制,能从狭窄或梗阻病变的远端观察。缺点是不能观察病灶的颜色,对扁平病灶不敏感,技术参数的选择不当、人体运动等多种因素可导致伪影。

CT打卡:P

影响空间分辨力的因素

①射线束的宽度:射线束的宽度大小受X线管焦点大小的影响,焦点越大射线束宽度越大;与焦点-物体和物体-探测器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射线束宽度越大;与探测器孔径大小也有关。

②扫描层厚:层厚越薄空间分辨力越高,密度分辨力越低;反之,层厚越厚空间分辨力越低,密度分辨力越高。

③滤波函数:改变图像的滤波函数(或重建算法)可影响空间分辨力。

④重建矩阵和显示矩阵:矩阵越大图像的分辨力越高,但并不是矩阵越大图像的质量越好,这是因为矩阵增大像素减小,同时每个像素所得的光子数减少,使像素的噪声增加,并且使的密度分辨力降低。

CT打卡:P-

肝脏多期螺旋CT扫描:

(一)适应证与扫描前准备:

1、适应证

(1)肝脏的良、恶性肿瘤;(2)肝脏囊肿;(3)肝脏脓肿;(4)弥漫性肝脏疾病;(5)肝脏外伤及肿瘤治疗后的复查等。

2、扫描前准备:嘱患者去掉外衣和胸腹部金属饰物,训练患者扫描时的屏气。在扫描过程中患者的体位须保持不动,对不合作的患者及婴幼儿,可采用药物镇静(药物使用、剂量和用法见颅脑CTA)。本检查需注射对比剂,根据采用离子或非离子型对比剂,做或不做过敏试验。

(二)检查体位和扫描范围:检查体位为患者仰卧,身体置于床面中间,双手上举。扫描范围从右膈面至肝脏下缘,或依据病变情况具体确定。

(三)扫描方式和参数:扫描基线右膈面。扫描参数动脉期为//0.5,静脉期为//0.5,平衡期为//0.5。探测器宽度均为0.75mm。重建层厚动脉期5mm,静脉期8mm,平衡期8mm,重建间隔动脉期5mm,静脉期8mm,平衡期8mm。一次旋转床移动距离动脉期12mm或螺距等于1,静脉期15mm,平衡期15mm或螺距等于1.25。图像重建函数核(kernel)均为B30f平滑算法。FOV为mm。

(四)对比剂的使用:1、使用口服对比剂:扫描前30分钟口服1%~1.5%的阳性对比剂稀释液ml,临扫描时再口服相同浓度的阳性对比剂稀释液ml。2、对比剂用量和注射速率:成年人一般用量为~ml,儿童按体重用量为2ml/kg。用压力注射器静脉给药,注射速率3~4ml/s。3、扫描延迟时间:扫描延迟时间为22~25秒(动脉期)/55~60秒(门脉期)/秒(平衡期)。怀疑肝血管瘤时,延迟时间常需在秒以上。

(五)摄影和图像后处理:摄影的原则是平扫与增强都要拍摄,发现病灶,在病灶的不同密度处需测CT值,并且平扫与增强CT值的测量位置须保持一致。窗宽、窗位W、C25(平扫);W、C35~50(增强)。必要时行局部放大摄影。并采用工作站的图像后处理软件做MIP和MPR图像处(A期观察肝A,V期观察门V栓塞)。

(六)注意事项:

腹部CT检查的患者,一般都要先询问近日内是否作过胃肠钡餐检查,通常在一周内不能再作CT检查,如必须做CT,应清肠后确认无残留钡剂方可。扫描延迟时间还需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心功能、有无肝硬化门脉高压等)作必要的提前或滞后。增强扫描后,应留观15~60分钟,以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CT打卡:P-

胰腺多期螺旋扫描:

(一)适应证与扫描前准备:

1、适应证:(1)胰腺癌;(2)胰头-壶腹区梗阻性*疸;(3)慢性胰腺炎等。

2、扫描前准备:嘱患者去掉外衣和胸腹部金属饰物,训练患者扫描时的屏气。在扫描过程中患者的体位须保持不动,对不合作的患者及婴幼儿,可采用药物镇静(药物使用、剂量和用法见颅脑CTA)。本检查需注射对比剂,根据采用离子或非离子型对比剂,做或不做过敏试验。

根据临床检查的情况,可于检查前注射山莨菪碱10~20mg,使胃和十二指肠处于低张和充分扩张状态,更有利于显示胰腺轮廓以及胰腺和胃、十二指肠的关系。

(二)检查体位和扫描范围:

检查体位为患者仰卧,身体置于床面中间,双手上举。扫描范围从胰腺尾部上缘至十二指肠水平段,或依据病变情况具体确定。

(三)扫描方式和参数:

扫描基线胰尾部上缘。扫描参数动脉期为//0.5,静脉期为//0.5,平衡期为//0.5。探测器宽度均为0.75mm。重建层厚动脉期3mm,静脉期5mm,平衡期5mm,重建间隔动脉期3mm,静脉期5mm,平衡期5mm。一次旋转床移动距离动脉期12mm或螺距等于1,静脉期15mm,平衡期15mm或螺距等于1.25。图像重建函数核(kernel)均为B30f平滑算法。FOV为mm。

(四)对比剂的使用:

1、使用口服对比剂:扫描前30分钟口服水~0ml,临扫描时再口服水ml以进一步充盈胃和十二指肠。2、对比剂用量和注射速率:成年人一般用量为~ml,儿童按体重用量为2ml/kg。用压力注射器静脉给药,注射速率3~4ml/s。3、扫描延迟时间:扫描延迟时间为23秒(动脉期)/45秒(门脉前期)/秒(平衡期)。

(五)摄影和图像后处理:摄影的原则是平扫与增强都要拍摄,发现病灶,在病灶的不同密度处需测CT值,并且平扫与增强CT值的测量位置须保持一致。窗宽、窗位W、C25(平扫);W、C35~50(增强)。必要时行局部放大摄影。

(六)注意事项:

腹部CT检查的患者,一般都要先询问近日内是否作过胃肠钡餐检查,通常在一周内不能再作CT检查,如必须作CT,应清肠后确认无残留钡剂方可。扫描延迟时间还需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心功能、有无肝硬化门脉高压等)作必要的提前或滞后。增强扫描后,应留观15~60分钟,以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CT打卡:P

胸部高分辨率CT

适应症:肺部弥漫性,网状病变,肺囊性病变,结节状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气道病变胸膜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支气管扩张、矽肺。

仰卧位,两臂上举抱头,扫描范围从胸腔入口到肺下界膈面,吸气后屏气。

扫描参数//0.75,探测器宽度1.0mm。层厚1.0mm,螺距1.25,图像重建函数核T20s,重建间隔1.0mm,FOV为mm。

成年人一般用量80~ml,儿童按体重用量为2ml/kg。注射速率为1.5~2.5ml/s。扫描延迟时间为注射对比剂后40~50秒。

图像显示及拍摄采用肺窗(~0,-~-)和软组织窗(~,30~50),疑右骨转移或累及肋骨,加摄骨窗(0~0,~),图像后处理常采用1mm以下薄层重建。

高分辨力肺CT通常平扫,如肺结节或气道病变的鉴别诊断,在增强扫描后,应留观15~60分钟,以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CT打卡:P-P

胃的螺旋CT扫描:

(一)适应证与扫描前准备:

1、适应证

(1)胃恶性肿瘤;(2)卵巢恶性肿瘤(寻找来源于胃的原发肿瘤);(3)胃良、恶性肿瘤定位;(4)胃恶性肿瘤治疗后随访复查,了解治疗疗效、复发情况。

2、扫描前准备:检查前一天晚饭后开始禁食,检查当天晨空腹。嘱患者去掉外衣和胸腹部金属饰物,训练患者扫描时的屏气。在扫描过程中患者的体位须保持不动,对不合作的患者及婴幼儿,可采用药物镇静(药物使用、剂量和用法见颅脑CTA)。需作增强扫描者,应先详细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了解患者全身情况,心、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检查前先作药物过敏试验(非离子型对比剂如优维显、奈可明和碘必乐可不作过敏试验)。检查前20min肌注山莨菪碱10mg(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者不用)。

(二)检查体位和扫描范围:

检查体位为患者仰卧,身体置于床面中间,双手上举。扫描范围从左膈顶扫描至胃大弯侧下缘,或依据病变情况具体确定。

(三)扫描方式和参数:扫描基线左侧膈顶。扫描参数动脉期为//0.5,静脉期为//0.5,平衡期为//0.5。探测器宽度均为0.75mm。重建层厚动脉期5mm,静脉期8mm,平衡期8mm,重建间隔动脉期5mm,静脉期8mm,平衡期8mm.一次旋转床移动距离动脉期12mm或螺距等于1,静脉期15mm,平衡期15mm或螺距等于1.25。图像重建函数核(kernel)均为B30f平滑算法。FOV为mm。

(四)对比剂的使用:

1、使用口服对比剂:胃内对比剂引入三种方法:扫描前口服产气剂6~9g;扫描前口服0~0ml浓度为1~1.5%的对比剂稀释液;或口服0~0ml水。

2、对比剂用量和注射速率:成年人一般用量为80~ml,儿童按体重用量为2ml/kg。用压力注射器静脉给药,注射速率2~3ml/s。

3、扫描延迟时间:扫描延迟时间为27秒(动脉期)/45秒(门脉期)/秒(平衡期)。(五)摄影和图像后处理:摄影的原则是:平扫与增强都要拍摄,发现病灶,在病灶的不同密度处需测CT值,并且平扫与增强CT值的测量位置须保持一致。必要时作MPR图像重组或胃内镜三维成像。窗宽、窗位平扫WC-15~5,WW~,增强WC5~15,WW~。

(六)注意事项:

口服产气剂时须注意服用方法,应嘱患者快速吞下,不能让气体在口腔内产生,否则会影响胃内的产气效果。增强扫描后,应留观15~60分钟,以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CT打卡:P-

肾脏的多层螺旋CT扫描:

(一)适应证与扫描前准备:

1、适应证:肾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扫描前准备:嘱患者去掉外衣和胸腹部金属饰物,训练患者扫描时的屏气。在扫描过程中患者的体位须保持不动,对不合作的患者及婴幼儿,可采用药物镇静(药物使用、剂量和用法见颅脑CTA)。本检查需注射对比剂,根据采用离子或非离子型对比剂,做或不做过敏试验。

(二)检查体位和扫描范围:

检查体位为患者仰卧,身体置于床面中间,双手上举。扫描范围从胸12椎体扫描至腰2椎体(肾上极至肾下极),或依据病变情况具体确定。

(三)扫描方式和参数:

扫描基线:胸12椎体中部。扫描参数:动脉期为//0.5,静脉期为//0.5,平衡期为//0.5。探测器宽度均为0.75mm。重建层厚: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均为0.75mm,重建间隔: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均为0.75mm。一次旋转床移动距离: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均为12mm或螺距等于1。图像重建函数核(kernel)均为B30f平滑算法。FOV为mm。

(四)对比剂的使用:

1、使用口服对比剂:扫描前20min内口服水0ml。

2、对比剂用量和注射速率:成年人一般用量为~ml,儿童按体重用量为2ml/kg。用压力注射器静脉给药,注射速率3~4ml/s。

3、扫描延迟时间:扫描延迟时间为40s(皮质期),60~90s(实质期),s(排泄期)。

(五)摄影和图像后处理:

摄影的原则是平扫与增强都要拍摄,发现病灶,在病灶的不同密度处需测CT值,并且平扫与增强CT值的测量位置须保持一致。动脉期及延迟期,层厚层距5mm/5mm。窗宽、窗位分别是W~,C30~50,为区别病变组织中的脂肪与空气可适当增加窗宽。必要时行局部放大摄影。三维成像可用VRT及MIP尿路三维成像可用工作站软件中的模板。

(六)注意事项:

腹部CT检查的患者,一般都要先询问近日内是否作过胃肠钡餐检查,通常在一周内不能再作CT检查,如必须做CT,应清肠后确认无残留钡剂方可。增强扫描后,应留观15~60分钟,以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CT打卡:P

结肠螺旋CT扫描:

(一)适应证与扫描前准备:

1、适应证:(1)结肠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2)结肠炎症性病变;(3)肠套叠;(4)肠壁气囊肿。

2、扫描前准备:检查前一天服泻药清洁肠道或检查前进行清洁灌肠。嘱患者去掉外衣和胸腹部金属饰物,训练患者扫描时的屏气。在扫描过程中患者的体位须保持不动,对不合作的患者及婴幼儿,可采用药物镇静(药物使用、剂量和用法见颅脑CTA)。作增强扫描者,(根据采用离子或非离子型对比剂)做或不做过敏试验。检查前10分钟肌注山莨菪碱20mg(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者不用)。开始扫描前先通过肛门向结肠内注入空气0~0ml。

(二)检查体位和扫描范围:

检查体位常规为仰卧及俯卧,身体置于床面中间,双手上举。扫描范围从结肠脾曲上缘扫描至直肠末端。

(三)扫描方式和参数:

扫描基线:结肠脾曲上缘。扫描参数//0.5。探测器宽度为0.75mm,重建层厚为0.75mm,重建间隔为0.75mm。一次旋转床移动距离为12mm或螺距等于1。图像重建函数核(kernel)为B30f平滑算法。FOV为mm。

(四)对比剂的使用:

1、无需使用口服对比剂。

2、对比剂用量和注射速率:成年人一般用量为80~ml,儿童按体重用量为2ml/kg。用压力注射器静脉给药,注射速率3~4ml/s。

3、扫描延迟时间:扫描延迟时间为60s。

(五)摄影和图像后处理:

窗宽、窗位分别是W~,C-15~5(平扫),W~,C0~15(增强)。为区别病变组织中的脂肪与空气可适当增加窗宽,必要时行局部放大摄影。三维成像可用MPR观察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用工作站后处理软件中的透明成像模板做空气结肠成像,用flythrough做CT仿真结肠镜。

(六)注意事项:

腹部CT检查的患者,一般都要先询问近日内是否作过胃肠钡餐检查,通常在一周内不能再作CT检查,如必须做CT,应清肠后确认无残留钡剂方可。怀疑直肠病变的患者可采用俯卧位扫描。增强扫描后,应留观15~60分钟,以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CT打卡:P-

1、探测器的作用是接受X射线辐射并将其转换为可供记录的电信号

2、探测器的特性:

转换效率:探测器将X线光子俘获、吸收和转换成电信号的能力

响应时间:两次X线照射之间探测器能够工作的间隔时间长度

动态范围:在线性范围内接收到的最大信号能与探测到的最小信号的比值稳定性:探测器相应的前后一致性

3、探测器分为固体探测器和气体探测器

固体探测器将X线转换成可见光,再把可见光转换成电子能。优点是灵敏度高,有较高的光子转换率;缺点是相邻探测器之间存在缝隙,X线辐射的利用率低;晶体发光后余晖较长,易产生拖尾伪影;各个探测器不完全一致,造成误差影响成像质量。

气体探测器直接将X线转换成电子能,第三代CT的气体探测器多采用高压氙气,优点是稳定性好,反应时间快,几何利用率高,无余晖产生;缺点是吸收利用率低。

4、固体探测器转换效率约95%,几何效率为40%~50%

气体探测器转换效率约45%,几何效率为95%

5、总检测效率=几何效率*固有(转换)效率。

CT打卡:P

质控基本内容的测试方法

1、每天一次:

水模平均CT值测试,正常波动范围水不应超过±3HU,空气不应超过±5HU。

2、每月一次:

a、高对比度分辨率测试,用高分辨率测试体模,对比分辨率要求等于大于10%,也可采用线对板,采用头颅标准模式时,约在1mm以内,采用高分辨率扫描模式时,可达0.25mm。分辨率的衰退往往是由于X线管使用日久焦点变大,机架内的机械结构磨损,颤动,探测器老化等。

b、低对比度分辨力测试,采用低对比度分辨力体模,CT值的差保持在0.5%。正常值一般约在5%,也就是说应能分辨直径为4~5mm的小孔。

c、检查床定位精确度测试,使用定位装置测试体模。正常偏差大于3mm,应由维修人员调整。

3、每年一次:

a、CT值的均匀性测试,所有部位测得的CT值平均差不应大于5HU。

b、噪声水平测试,其他扫描参数不变,分别改变mAs和扫描层厚,正常随着设备使用年限的增加,噪声曲线无明显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有扫描条件的改变,探测器灵敏度改变,探测器阵列放大电路的原因。

c、非螺旋扫描的层厚测试,如用7mm标称层厚扫描,误差范围应在2mm以内,如选择1mm或2mm,误差可达标称层厚的一倍,一般层厚的误差都要超过标称层厚的宽度主要是由于准直器的原因。

d、螺旋扫描的层厚测试,首先实际层厚应该和标称层厚相符,正常层厚≥7mm误差范围应在2mm以内分离或重叠现象应<3mm。误差主要是机械方面的原因,如准直器叶片未调准。

e、定位线指示灯的精确性测试,使用10*12的X线胶片,用最小层厚扫描,正常误差范围不应大于2mm,误差原因第一是定位线指示灯的原因,第二是X线管的原因。

f、散射线剂量和防护测试,使用直径20cm的水模和射线曝光计量仪,通常越靠近扫描机架和患者散射线剂量越大。如辐射剂量大于25mR一次扫描,应确认准直器及球管管套有无问题。

CT打卡:P

颅脑灌注CT:

(一)适应证与扫描前准备:

颅脑灌注CT主要用于诊断早期脑梗死。通常在检查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顾虑,请患者在扫描时保持不动,以配合检查的完成。对比剂注射18号以上的针头,穿刺部位尽可能采用肘前静脉并加以固定,以保证注射的稳定及质量,注射前的抗过敏措施同一般的增强扫描。

(二)检查体位和扫描范围:

检查体位同常规颅脑扫描。扫描范围按兴趣区域而定(通常为1~2cm)。在注射对比剂前先行平扫,以选择最佳灌注扫描层面。层厚和扫描范围的选择,要尽可能采用较大的扫描野和较厚的层厚,如包括所需检查的器官、包括一条大的血管(如上矢状窦),以利于参数计算。

(三)扫描方式和参数:

扫描基线平行于听眦线。选择kV,mAs,扫描时间0.8s/层,层厚(3.75~5mm)×4。FOV为mm。

(四)对比剂的使用:

1、无需使用口服对比剂。

2、对比剂用量和注射速率:对比剂注射的速度应该是越快越好,通常以大于5.0ml/s的速率于肘前静脉注射40~50ml左右。

3、扫描延迟时间:一般扫描延迟时间为9s,每秒一层,整个扫描时间约40秒左右即40层。动态扫描完成后再行常规头颅扫描。在较慢的CT扫描设备中,扫描次数在2分钟内至少需要6次,以便灌注曲线的计算。时间分辨力不能低于1~3s。

(五)摄影和图像后处理:

通过动态分析软件可以获得脑动脉及脑内兴趣区域的时间-密度曲线(TDC)。依据公式:脑血流灌注量=(脑内兴趣区域TDC的最大斜率/脑动脉TDC峰值)×60,意义为每克脑组织每分钟内的脑血流量(ml)。最后通过计算数值的变化情况来判断脑血流灌注的改变。

(六)注意事项:

血流灌注的参照血管可以选择颈动脉,矢状窦等,也可以健侧的计算值为对比参照。人脑组织的血流灌注量因年龄、活动状态、使用的检查仪器和对比剂的不同在数值上会有所改变。所以在临床上,我们往往只能以一个正常值范围作为参考。增强扫描后,应留观15~60分钟,以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CT打卡:P

颈部CTA:

(一)适应证与扫描前准备:

1、颈部CTA的适应证:

颈部血管疾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颈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炎、蜂窝织炎和脓肿等;颈部良、恶性肿瘤,颈动脉间隙内的恶性肿瘤,颈动脉瘤,副神经节瘤,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咽旁、咽后、椎前间際的良恶性肿瘤等可选择颈部CTA检查。

2、扫描前准备:

扫描去除患者颈胸部位饰物等其他金属物品。嘱咐患者扫描时不做吞咽动作,可平静呼吸或平静呼吸时屏气。在扫描过程中患者的体位须保持不动,对不合作的患者及婴幼儿,可采用药物镇静(药物使用、剂量和用法见颅脑CTA)。本检查需注射对比剂,根据采用离子或非离子型对比剂,做或不做过敏试验。

(二)检查体位和扫描范围:

检查体位为患者仰卧,身体置于床面中间,头稍后仰,使下颌支与床台面垂直。扫描范围一般从鼻咽部(包括Willis环)开始,扫描至主动脉弓上缘,或依据病变情况具体确定。

(三)扫描方式和参数:

扫描基线:无。扫描参数为//0.5。探测器宽度0.75mm或最小。层厚0.75mm,一次旋转床移动距离12mm或螺距等于1。图像重建函数核(kernel)B30f平滑算法。重建间隔0.5mm。FOV为mm。

(四)对比剂的使用:

1、无需使用口服对比剂。

2、对比剂用量和注射速率:成年人一般用量为90~ml,儿童按体重用量为2ml/kg。用压力注射器静脉给药,注射速率3~4ml/s。

3、开始注射对比剂后15秒做动脉期扫描。

(五)摄影和图像后处理:

横断面摄影原则同常规颈部扫描。薄层重建后利用后处理工作站做2D或3D等的图像后处理,较常用的有MPR、MPVR、MIP、SSD、VRT和仿真内镜,做VRT和MIP时可选用工作站中预设的颈动脉重组模板。

(六)注意事项:

增强扫描后,应留观15~60分钟,以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CT打卡:P-

心脏冠状动脉CTA

(一)适应证与扫描前准备:

1、适应证:

(1)冠状动脉各种先天性变异的诊断;(2)冠状动脉狭窄、闭塞的检测和诊断;(3)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帮助制定手术计划以及术后桥血管通畅程度的评价;(4)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对支架通畅情况的评价;(5)心功能分析;(6)心内瓣膜形态及功能的评价;(7)心脏各类肿瘤的检测;(8)心脏房、室间隔缺损的诊断。

2、扫描前准备:

扫描前的患者准备对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非常重要,是心脏检查成败的关键。

(1)检查前12小时内不服用含咖啡因饮料,4小时内不宜吃固体食物,鼓励饮水,不做任何运动。

(2)为取得最佳成像效果,检查前需确认受检者为窦性心律且心率稳定在70次以下(以60次左右为最佳)。静息心率过快和心律不齐者应于检查前0~7天在临床医生指导下服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检查当日患者仍需自带控制心率的药物。

(3)向患者介绍检查过程及可能出现的反应,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必要时可吸氧及服用镇静剂),使其能够顺利配合检查。

(4)检查前嘱患者去掉外衣、紧身内衣和胸部金属饰物,仰卧于检查床上并处于舒适放松状态。

(5)按要求连接导线和放置电极:欧洲标准,红色电极:置于右锁骨中线锁骨下;黑色电极:置于右侧肋弓;*色电极:置于左侧肋弓。美国标准,白色电极:置于右锁骨下;绿色电极:置于右侧肋弓;黑色电极:置于左锁骨下;红色电板:置于左侧肋弓。

(6)可用酒精棉球擦拭与电极接触的皮肤,以除去油脂增加电极敏感性。观察心电监测仪所显示的患者ECG信号和心率,确认屏气状态下R波信号能够被准确识别。

(7)对患者进行反复的屏气训练(吸气量大约为75%的肺活量),确保曝光期间被检者胸腹部均处于静止状态;并观察屏气状态下的心率变化。屏气期间心率变化应小于10%。

(8)建立静脉通道,连接高压注射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者,在内乳动脉对侧上肢进行静脉穿刺。

(二)检查体位和扫描范围:

患者仰卧,身体置于床面中间,双手上举。体轴中心线偏左侧,使心脏尽量位于扫描区域的中心。扫描范围从气管隆突下1cm至心脏膈面下方,怀疑冠状动脉异位起源或者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时,应向上扩大扫描范围;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复查者自锁骨下缘至心脏膈面下方;胸痛三联征检查者自主动脉弓至心脏膈面下方。

(三)扫描方式和参数:扫描基线:冠状动脉CTA为气管隆突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复查为锁骨下缘;胸痛三联征检查为主动脉弓。扫描参数(西门子)://0.42。探测器宽度0.75mm。层厚1.0mm,一次旋转床移动距离2.8mm。图像重建函数核(kernel)B30f平滑算法。重建间隔0.5mm。FOV为mm。扫描参数(GE):探测器宽度可选择16×0.5~0.75mm,也可选择16×1.0~1.5mm的双探测器组合,以缩短容积扫描时间,减少心率波动对影像质量的影响。ECG门控心脏螺旋扫描通常采用智能螺距技术,X线管和检查床面的运动与患者心率同步,避免图像数据采集中产生间隙。一般螺距与心率正相关,患者心率增加则螺距增加;当屏气前后心率变化较大时需要采用人工设置进行修正。扫描野~mm,kVp,管电流应根据体重修正,选择最快机架旋转时间,预设重建时相R-R间期75%,无重叠重建,图像重建函数核为心脏标准重建核。

(四)对比剂的使用:

(1)无需使用口服对比剂;

(2)对比剂用量和注射速率:采用高压注射器肘静脉给药,对比剂用量为~ml加0.9%生理盐水30ml。注射速率为3.0~4.5ml/s。加用生理盐水的目的是既可减少对比剂用量,也可避免上腔静脉内高密度对比剂伪影对冠状动脉影像的干扰。

(3)扫描延迟时间:

团注测试:在主动脉根部层面设置一圆形兴趣区进行小剂量试验,3ml/s,总量20ml,根据记录的时间-密度峰值曲线时间,在此基础上增加3~5秒,作为冠状动脉增强扫描的延迟时间。无团注测试时的实际延迟时间一般为23~30秒(团注速率在3ml/s时)。

团注追踪:在主动脉根部层面设置一圆形兴趣区,按实际扫描检查的注射速率3.0~4.5ml/s同时开始注射和团注追踪扫描,扫描启动阈值~HU,追踪扫描开始延迟时间8~20秒(追踪扫描延迟时间的时间取决于团注的速率)。

(五)摄影和图像后处理:横断面图像按平滑或标准算法重建,重建时相为心动周期的30%~80%,间隔10%,必要时可修改重建参数,重建运动伪影最小的冠状动脉图像。然后根据所建冠状动脉的不同分支,采用不同时相的横断面图像,利用后处理工作站做2D或3D等的图像后处理和血管分析,然后有选择性的进行容积再现成像(VR)、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MIP(STS-MIP)、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及仿真内镜(CTVE)等方法的三维重组成像。

(六)注意事项:

(1)在西门子的CT机中,为了观察小的分支要选择薄的层厚,且重建间距一般应小于层厚的50%,重叠重建可以减少伪影,增加图像的平滑度;对比剂的速率要根据心率作相应的调整,心率慢,对比剂的速率可适当减慢;心率快,注射速率宜较快,原则上对比剂注射时间等于扫描时间。

(2)为取得最佳成像效果,检查前一般应将心率控制在70次/分以下(60次/分左右最好),并且心律必须规则。检查前3天须在临床医生指导下控制心跳速率和心律不齐。检查当日患者仍需服用控制心率的药物(常规检查前一次服用倍他乐克50mg),如服药后心率仍高于70次者则需要请心内科医生选择其他有效药物控制心率后,再预约检查日期。

(3)心率明显高于要求范围不能控制以及心律不齐者可能会造成图像产生伪影,严重影响诊断准确率。建议不能较好控制者取消检查(尤其是心律不齐者)。

(4)有下列情况者需确认后才能做冠状动脉的CT检查:有明显心律不齐、顽固性心力衰竭、碘过敏、肝肾功能不全及其他对比剂使用禁忌证的患者不适合做本检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不进行溶栓治疗,应在恢复期后择期进行检查。放置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需确认ECG信号可以满足成像要求方可进行检查。心脏功能不全、瓣膜关闭不全等疾患可以影响冠状动脉的对比剂灌注效果,应作为特殊情况对待。静息心率较快,且存在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者不适合做本检查。如:失代偿性心功能衰竭(Ⅲ级或Ⅳ级);严重哮喘或使用β-受体激动剂;活动性支气管痉挛和(或)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病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2°或3°房室传导阻滞,或1°房室传导阻滞伴RR间期大于0.24秒。

(5)检查前48小时停服万艾可、艾力达、希爱力及二甲双胍。

(6)增强扫描后,应留观15~60分钟,以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CT打卡:

辐射量和单位:

1、照射量:X线光子在单位质量空气中释放出的所有正负电子被阻止在空气中时,所产生的同一种符号的离子的总电荷量的绝对值

单位:照射量SI的单位:C·kg-1,原单位:R(伦琴)

照射量率:单位时间内照射量的增量单位:C·kg-1·s-1

2、吸收剂量:单位质量的物质吸收任何电离辐射的平均能量(适用于内、外照射)

单位:J·kg-1(焦耳每千克),专用单位:Gy(戈瑞)

SI单位与原有单位拉德(rad)换算:1Gy=rad

3、吸收计量率SI单位:J·kg-1·S-1(焦耳每千克每秒)

1R=2.58×10-4C·kg-1

4、比释动能SI单位:Gy(戈瑞),曾用单位:rad(拉德)

5、当量剂量:修正后的吸收剂量,SI单位:J·kg-1,专门名称为希沃特(Sv)

6、有效剂量:人体各组织或器官的当量剂量乘以相应的组织权重因子后的和

SI单位:J·kg-1,专门名称为希沃特(Sv)

辐射的防护原则与标准

1、辐射防护三原则:正当化是前提,剂量限制与约束是上限,最优化是辐射防护的目标

2、建立防护外照射的基本方法:缩短照射时间,增大与射线源的距离,屏蔽防护

X线诊断机房的主防护应有2mm铅当量的厚度,副防护应有1mm铅当量的厚度

我国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1、放射工作人员:

防止确定性效应:眼晶状体mSv/年(15rem/年),其他组织mSv/年(50rem/年)

减少随机性效应:全身均匀照射时为50mSv/年(5rem/年);在一般情况下,连续3个月内一次或多次接受的总当量剂量不得超过年当量剂量限值的一半(25mSv)

2、放射工作条件分类:

甲种:大于15mSv/年

乙种:5~15mSv/年

丙种:小于5mSv/年

3、未满16岁不得参与放射工作放射工作人员:一次事件不得大于mSv,一生不得超过mSv

4、非放射专业学生教学期间:不大于0.5mSv/年,单个组织或器官剂量不大于5mSv/年

5、对于公众个人所受的辐射照射的年当量剂量:全身:5mSv(0.5rem),单个组织或器官:50mSv(5rem)

CT打卡:P

心脏冠状动脉钙化计分:

(一)适应证与扫描前准备:

1、适应证:冠状动脉钙化计分、冠心病的影像学筛选和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疗效观察。

2、扫描前准备:心动过速者扫描前须用药物控制心率在80次/分以下。嘱患者去掉外衣和颈胸部金属饰物,在粘贴电极片部位用酒精棉球擦拭或涂抹少量导电胶,按要求连接导线和放置电极。

欧洲标准,红色电极:置于右锁骨中线锁骨下;黑色电极:置于右侧肋弓;*色电极:置于左侧肋弓。

美国标准,白色电极:置于右锁骨下;绿色电极:置于右侧肋弓;黑色电极:置于左锁骨下;红色电极:置于左侧肋弓。

(二)检查体位和扫描范围:

仰卧位,双手上举。扫描范围:从气管隆突下1cm至膈顶下0.5cm。

(三)扫描方式和参数:

扫描基线:气管隆突下。扫描参数://0.42。探测器宽度1.5mm。重建层厚3.0mm,重建间隔1.5mm。一次旋转床移动距离12mm或螺距等于0.5。图像重建函数核(kernel)B35f。FOV为mm。

(四)对比剂的使用:

(1)无需使用口服对比剂;(2)对比剂用量和注射速率:无;(3)扫描延迟时间:无。

(五)摄影和图像后处理:

横断图像按平滑算法重建,然后采用后处理工作站上的钙化计分软件做自动钙化计分评估。

(六)注意事项:

CAC主要检测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前降支和旋支有无钙化和钙化程度。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参考指标。CAC的下限值通常定为90HU,即冠状动脉行经处的CT值≥90HU者即可认为有钙化。一般根据CT值的范围其相应的系数是a、CT值90~HU之间为1;b、~HU之间为2;c、~HU之间为3;d、≥HU者为4。冠状动脉钙化计分为0时,表示冠状动脉明显狭窄(75%)的可能性极小;大于0而小于时,表明有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可能性;计分大于时,说明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可能性极大。测试时应准确定位冠状动脉的钙化,否则可影响CAC测量的准确性。

敬请期待下次更新呦!

感谢您的阅读

期待您的留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