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根自动铅笔芯般的导线,从大腿股动脉进入血管,再“游走”到大脑,穿过重重迷宫,找到动脉瘤的“老窝”,拆除颅内的“地雷”……
日前,医院神经外科团队以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成功救治了一例大型脑动脉瘤伴载瘤动脉重度狭窄患者。
日常生活中,我们谈“脑动脉瘤”色变,这种病虽然不是肿瘤,但一旦破裂造成颅内出血,死亡率很高。81岁的张奶奶就遇到了这个可怕的“敌人”。
一天早晨,由于家人发现张奶奶没有像往常一样按时起床,于是到房间查看,结果发现其已处于昏迷状态。家属紧急送医。经医院急诊救治头颅CTA检查,显示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考虑为脑动脉瘤破裂。
经查,张奶奶的病灶为罕见大型脑动脉瘤(长6.3×宽5.8×高3.3mm大小),顶部还有一小子瘤,同时见载瘤动脉管腔狭窄70%,周边解剖结构复杂重要;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出血多,脑子明显肿胀,行传统开颅手术技术难度高,并且创伤大,预后效果差。
然而尽快“排雷”已刻不容缓。介入栓塞成为最理想的治疗方案。在完善术前检查评估并与家属充分沟通后,由神经外科*灵团主任医师、周伟副主任医师领衔的团队为张奶奶实施了“脑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一般来讲,越大个的脑动脉瘤越容易破裂出血,严重出血的病人常在几分钟内陷入昏迷,甚至引发脑疝导致呼吸心跳停止死亡。动脉瘤初次破裂出血死亡率约为30-40%,再次破裂死亡率可高达60%,而且存活者致残率很高。所以颅内动脉瘤也被比做脑内的“定时炸弹”。
手术中,“拆雷”过程也变得极为惊险,不亚于电视上拆弹专家剪断炸弹上红蓝导线的惊险紧张程度。微创介入手术开始后,首先实施全脑血管造影术,在DSA影像显示下,通过股动脉在微导丝引导下两根微导管进入脑动脉瘤,一根支架导管跨过动脉瘤瘤颈保护,动脉瘤壁“薄如蝉翼”,刚刚破裂的动脉瘤很容易发生再破裂。张奶奶的动脉瘤大,瘤口宽,载瘤动脉重度狭窄,手术难度可想而知!神经外科团队小心翼翼,高度专注,予以支架辅助下双微管弹簧圈进行栓塞。手术结束后,整个医疗团队包括麻醉医生、手术护士终于舒展了一直紧绷的神经。术后复查造影,瘤体栓塞致密。
*灵团主任介绍,支架辅助弹簧圈动脉瘤栓塞术大大提高了介入治疗的适用症,特别对于载瘤动脉畸形,巨大型梭形动脉瘤,其可改变载瘤动脉的走行,改变动脉瘤内流场,减少动脉瘤腔内血流,瘤腔内血流瘀滞逐渐形成瘤内血栓;同时支架内新生内膜重塑修复载瘤动脉的完整性,隔离载瘤动脉和动脉瘤腔,以达到彻底持久的动脉瘤栓塞效果。但由于置入支架后需要服用抗栓药物,对于出血急性期的动脉瘤一定要将动脉瘤做比较致密的栓塞。
术后,DSA复查显示动脉瘤致密栓塞
张奶奶的手术很成功,目前在神经外科护理团队的精心护理中逐步康复!
专家科普
1.什么是“脑动脉瘤”?不少人会把脑动脉瘤误解为肿瘤。其实,脑动脉瘤是由脑动脉壁先天性缺陷和血管腔内压力增高,在血流不断冲击的情况下,血管壁出现了气球状的隆起。打一个形象的比喻,脑中的血管就好比自行车的轮胎,老化了或质量比较差,轮胎上就会鼓出一个包,就会容易爆胎。血管壁变薄之后鼓出小包是最常见的脑动脉瘤,如果不小心预防,也有可能会破裂。
脑动脉瘤的治疗也像修补轮胎一样,一是从外部将破裂的部分夹住,二是从内部将其填补,前者是开颅夹闭手术,后者是介入栓塞手术。虽说脑动脉瘤不是肿瘤,但是它的致死率非常高,发病速度快,是死亡率最高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一。
2.脑动脉瘤较小且没有破裂时,几乎没有症状;如果脑动脉瘤增大、少量出血可出现头痛、脖子发硬等“蛛丝马迹”,需要警惕。因此,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呕吐、头晕、重影、眼球上后部的疼痛等症状,需警惕脑动脉瘤,医院就诊,以免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医院神经外科
联系-
供稿丨杨广旅
编辑丨宣传科
医院
预约-(周一至周五8:00-12:00;14:30-17:30)
胸痛、卒中、急诊
-
心理援助
-
医院网址: